【讀者舉手】如果等待無法避免──我讀貝克特的《等待果陀》

文/Miffy 《等待果陀》是 1969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山繆‧貝克特的代表作。劇中荒謬的劇情、重複無意義的動作、文字遊戲式的對白、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扁平化,都是荒謬劇的特點。《等待果陀》呈現出人類面對空虛無望處境時的無奈和恐懼,一種無處可逃和迷失的感受。貝克特也形容這部作品叫兩幕悲喜劇,人…

生活在《白噪音》與《一九八四》寓言的世界裡

文/Miffy 《五花鹽》夏季刊專體報導了新店十四張的歷史和它被徵收的始末,在這之前我卻對這件事一無所知。為什麼這麼重要的事,沒有新聞報導?為什麼那些古蹟、老房子、田地就這樣被毀了,卻沒有人知道? 我想起《白噪音》的一段話:「這種事難道已頻繁到引不起觀眾的興趣了嗎?不在現場的這些人知道我們經歷了什麼…

【讀者舉手】還沒變成蟲之前,他已經沒被當成人了──我讀卡夫卡的《蛻變》

文/Miffy 讀卡夫卡的書總是感到荒謬不解,被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壓迫。書裡的主角和他所在的世界總是處不好,他們都扮演外來者,被拒絕、被控告、被隔離,從不曾被接受,不管是《城堡》和《審判》裡的 K,或《美國》裡的卡爾‧羅斯曼,《蛻變》的葛雷高爾更慘,完全變成了「非人」,根本和人不是同類。

【讀者舉手】她是那個時代的受害者,但「現代」會對她比較友善嗎?

文/Miffy 「正義」得到了伸張,諸神之主跟黛絲所開的玩笑到此結束了。 哈代寫的《黛絲姑娘》是個如希臘悲劇般的作品,女主角黛絲做為一個悲劇英雄,承受的絕不只是命運之神對她的無情,更是維多利亞時代社會價值觀的犧牲者。命運之神的捉弄雖然讓她無處可逃,但真正逼死她的不是神,是人,是人對女性的不公不義把黛…

駭客的理性與感性?!

文/犢玫瑰 根據網路設備商思科(Cisco)最新發布的年中安全報告顯示:駭客針對網路的攻擊行為模式發展至今不斷演進,最新技術不但更為彈性、創新,甚至懂得透過不同模式閃避偵測;近期還有駭客利用英國小說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的小說《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讀者舉手】關於死亡──我讀《白噪音》

文/Miffy 「死亡會不會只是一種聲音呢?」 「像電子噪音。」 「你一直會聽見這種聲音,你四周全是這聲音。多可怕呀。」 「總是一成不變,全白色的。」 「有時這聲音會把我襲倒,」她說,「有時它一點一點滲進我的腦袋。」 這是唐‧德里羅小說《白噪音》想表達的──對死亡的恐懼。害怕死亡的情緒主宰了男女主角…

【讀者舉手】過了憤世嫉俗的年齡之後重讀《麥田捕手》

文/Miffy 在這個虛偽做作的社會,要保有純真哪有那麼簡單?即使過了迷惘的青少年階段,日子不一定就比較好過,長大之後也不會少一點孤獨和寂寞。你變成小時候那種讓自己討厭的大人了嗎?已經是大人的我,希望自己有足夠的力量,把像霍爾頓這種孩子在麥田的懸崖邊抓住,不要讓他墜落。 因為已經忘了曾有過的感受,所…

【讀者舉手】《美女與野獸》的階級衝撞恐怖版──我讀符傲思的《蝴蝶春夢》

文/Miffy 符傲思的《蝴蝶春夢》講的是一個美女與野獸的故事,可惜野獸最後並沒有變成王子,她和他沒也有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美女米蘭達和野獸卡力班代表社會不同的階級,他們的教育知識和文化背景大相逕庭,充滿隔閡和衝突。米蘭達鄙夷卡力班的粗俗不文,卡力班妒忌米蘭達的教養和身份,他們彼此無法溝通、不能…

【讀者舉手】樸實的故事,幸福的體悟──我讀《織工馬南傳》

文/Miffy 喬治‧艾略特的《織工馬南傳》是一本講信仰的失去與獲得、愛的救贖,以及打開心房走入人群的小說。《織工馬南傳》讀起來沒有什麼負擔,一頁接一頁很快就可以讀完,簡單易懂的情節很容易讓人覺得它好像沒什了不起,就是一則福音道德啟示,好人有好報,壞人自食惡果的常見公式。不過細細回味,才會發現小說中…

暗中緩流的侯式韻味:刺客《聶隱娘》

簡單來說,侯導的電影其故事、因果都不重要,他所見的真實人生(或歷史)從來不是直線的因果所形成,而是紛亂無由的,但其中又似有某種大自然的秩序在運行…… ──《看電影的人》 侯孝賢導演以一部《聶隱娘》抱回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而選擇「刺客」這個主題,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外國的朋友可能不知道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