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意見 每個人都拚命保護自己想保護的人,只是命運讓某些保護成了犯罪 發表於 8 11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akutaso 文/臥斧 ※原載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那是我居住挪威幾年來,第一次遇上公務員罷工 發表於 23 6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李濠仲 春夏之交,通常是挪威勞工和資方談判當年度薪資的熱門季節,當我們換下笨拙的羽絨衣,滿心雀躍迎接久違的陽光時,當地許多公司大老闆們卻是如坐針氈。這些年下來,我對每年例行性的罷工潮早已見怪不怪。這個國家有半數以上的勞工屬於工會成員,只要獲聘一份正職工作,立刻就會有同儕遊說加入工會,包括「勞工組織」(Labor Organization, 完整文章
專訪 「因為死過,才知道怎麼好好地活。」──專訪「瀕死」二書作者鍾灼輝 發表於 1 3 月, 2019 By 犁客 文/犁客 「我喜歡看電影,」鍾灼輝說,「尤其喜歡看真人實事改編的電影。」 如果將鍾灼輝的生平改編成電影,很可能會被觀眾認為編劇加入太多誇張設定──鍾灼輝當過香港警署的高級督察,是認知心理學博士、犯罪心理學家,會品酒、品茶,會開船、開飛機,會滑雪、是潛水教練,在射擊比賽中拿過金牌,還是心靈類書籍的暢銷作家。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爬山被關說,畢竟不是每個單位都會遇到,但人事關說,就見怪不怪了 發表於 18 7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Flickr by 海爾渥 / Hairworm 文╱魚凱 關於「關係」這件事,又是學校沒教的事,但是社會大學隨處可見。 當走後門拉關係的不公義發生時,在憤憤不平的菜鳥面前,老鳥常說:「習慣成自然~」或「正常啦!」或「不要傻呼呼的」。我想說的是:他X的,這根本一點也不自然,更不正常! 而關於關說,有個經典的案例。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每個公務員必經的「國家文官學院」,別名是「戀愛巴士」? 發表於 12 7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魚凱 第一站,是到文官學院報到。 八字箴言:「廣結善緣、全身而退」 每個公務員都必須經過這麼一站:國家文官學院。 回過頭來看,這是很重要的一站,因為,有些同學在這裡,不只拿到文官學院考試及格證書,還順便拿到結婚證書。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在社會底層,許多罰單在我看來只是欺壓弱勢的工具 發表於 3 3 月, 2017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林立青 我看著一對在外牆砌磚的工人被開單。那女工年過五十,幾乎是要跪下來哀求環保局別開單。環保局的胖子威風八面,氣吞山河,一手相機、一手看板的,就是要他們吃下那張罰單。想想這是與我工程相關的事,趕緊跑過去跟一旁的人看熱鬧。 完整文章
評書青鳥 【評書青鳥】現在的問題不是沒有好歌,而是沒有唱片工業──專訪馬世芳(下) 發表於 13 1 月, 2017 By 青鳥 Bleu & Book 採訪/戴季全 ▶▶藝術家是有冒險性的,但是開唱片公司就不一定了──專訪馬世芳(上) 戴季全(以下簡稱戴):比較有趣的是你用的是DIY這個詞,在網路上面有一個自造者運動,那他們那個社群,我覺得你講的這個現象有點符合那個特徵,他是把生產者跟消費者結合在一起,我會自己玩,但是我會消費別人的音樂,別人也會消費我的音樂,所以從這個角度他們是在DIY。 完整文章
專訪 【影音專訪】看產業、評教育,翟本喬親授突破框架的創新思考法! 發表於 1 7 月, 2015 By 何宛芳 人稱翟神的翟本喬,他是台灣第一位跳級生,Google、貝爾實驗室頂尖工程師,和沛科技創辦人,也是台灣雲端技術先鋒者,但他真正令人尊敬的,並非這些耀眼的經驗,而是他突破框架、解決問題的思考邏輯。究竟翟本喬是如何看待台灣產業發展、教育及企業管理等面向,本次專訪都將一一為您解答: 用創新開放的企業文化,帶動台灣產業進步 明明擁有眾人羨慕不已,在 Google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路過世界ING!她用一個個的故事接龍紀錄七年旅程 發表於 14 3 月, 2015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黃于洋 不在乎自己在哪,就不怕迷路 在北極圈的最後一晚,我看著純白的雪地上的森林,深邃又迷人,好像再往前一些,會掉進夢一樣的洞穴裡。 我想起《愛莉絲夢遊仙境》,愛莉絲誤闖了森林後,遇到了妙妙貓(Cheshire Cat)。愛莉絲問牠:「請問我該往哪個方向走?」 妙妙貓:「妳要去哪裡?」 愛莉絲:「我不知道。」 妙妙貓:「那往哪個方向走……很重要嗎?」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什麼是故宮?什麼是文物?/《兩個故宮的離合》 發表於 26 1 月, 2015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野島剛 二十年前對於台北故宮的不協調印象 二○○七年至二○一○年,我在台灣擔任報社的特派員。我想從位於台灣的台北故宮開始說起。 首次造訪台北故宮是一九八○年代末期的事情。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