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啟章 笛卡兒出名是個不看書的人。同行和聯絡人寄給他的學術著作,他多半看也不看,或者只是翻一翻目錄便丟在一旁。所以他家裡沒有藏書,死後遺物裡的書本亦寥寥可數。他在《談談方法》的自傳部分,聲稱自己年輕時便決心要拋開前人的成見,親自閱讀世界這本大書,四處遊歷,增廣見聞,跟不同階層和類別的人接觸和交談…
文/李賢秀(이현수);譯/陳品芳 人們之所以能先把要做的事做完再去玩遊戲,除了多巴胺的魔法外,還有「普立麥原則」的影響。這個理論由心理學家大衛.普立麥(David Premack)提出,主張「發生機率高的行為,會對發生機率低的行為產生強化作用」。簡單來說,就是個人偏好的反應(行為),會強化相對不偏好…
文/李賢秀(이현수);譯/陳品芳 其實,光是想著這個問題,就會讓人感覺心情變好。所以,現在讓我們來製作「愉快活動目錄」吧!請參考以下範例,並用你自己的方法製作就好。 製作愉快活動目錄 想一想,你在做什麼事的時候會感到心情愉悅 將想到的內容寫在紙上。例如:看電影、聽音樂、喝咖啡、吃美食、跟朋友聊天、旅…
「你怎麼知道植物不會痛?」 很難判斷是不是開玩笑,不過這個問題常用來挑戰動物權支持者: 「你支持動物權,所以你盡量吃素,但你怎麼知道菜不會痛?」 青菜沒有感覺是一般人的常識,這個問題直接違反常識,但這也是它的奸巧之處。就像劈頭問你「你怎麼知道自己存在?」一樣,這問題把人強迫拉進哲學脈絡,…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再次,大大恭喜馬欣七月即將出版《邊緣人手記:寫給在喧囂中仍孤獨的我們》,期待! 我曾經舉手想翻譯喜愛作家的作品,例如松本清張的《半生記》、井上靖的《天平之甍》,而那十數年中有時間和餘力伏案完成的唯有宮本輝的《幻之光》及《月光之東》 2004年讀到《錦繡》…
文/劉亞涵;攝/簡子鑫 宏蔚 寶島漫缽負責人,理工出身,做了十多年業務,四年前因為身體狀況出了問題,意識到自己長期身心失衡,接觸頌缽後,著迷於聲頻對於心靈與感官的力量,於是開始經營頌缽工作室,目前在朋友的空間「琴床聲動所」一同探索聲音療癒的世界。最近晉升奶爸,成日洋溢在幸福中,笑說最近的生活是前所未…
文/林榮崧,《十種人性》編輯 公視高水準製播的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引發久違的本土劇收視熱潮和廣大迴響,也帶給我們深刻的省思:或許我們與惡的距離,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般遙遠。 但是,人性是很複雜的。你知道我們與惡、與善的距離,各有多遠?你是你想像中的樣子嗎?你是別人眼中的樣子嗎?你知道自己帶有幾種人…
文/娜汀.哈里斯 Nadine Burke Harris 艾凡盯著天花板的框飾,努力想冷靜下來。他感覺意識開始飄走,離此時此刻越來越遙遠。這不是什麼好事。 回神時,他發現自己躺在擔架上,被人抬著下樓。下了樓梯後,救護人員停下腳步調整姿勢。在那一瞬間,艾凡瞥見其中一名救護人員的眼神,不禁心底發寒。那是…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什麼時候起,當孩子說出充滿空想的天真話語,我們不僅不感到興奮、開心,反而覺得被挑戰、被冒犯了? 又是什麼時候起,我們一邊讚嘆某些奇思幻想的瑰麗,為之深深感動,卻又告誡自己那樣不切實際、不可能、不合理? 受到社會常規與常識薰染束縛的成人,漸漸失去感受性與想…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掩上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我陷入長長的沉思,腦中浮現赫曼·赫塞在《徬徨少年時》裡,如本文標題這句曾在年少到三十多歲,猶會在心中冒出的話語。 我是在國中時讀的這本書,當時如此震撼,因找到靈魂歸依而戰慄,因得到安慰而哭泣。 我知道我有該隱的記號。那意味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