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便當》這書名容易遭致誤解,以為主題是在學校或公司帶便當/吃便當的心情與體驗,或者像《庖廚時光》那樣,分享做便當的戰果,不然至少談些什麼飲食文化。但都不是,此書是《鏡週刊》專欄選集,專欄名稱就叫「吃便當」。 吃便當,其實是吃午餐,而重點也不在午餐,在於人物專訪。以受訪者當日所食用的午餐為切入點,借…
文/林宣瑋 駱以軍認為最應該與謝旺霖對談的對象不是自己,而是寫《天河撩亂》的吳繼文。他覺得吳繼文一定是出身CIA的特務份子,去過的地方像是被神遺棄一樣,不久就會發生戰亂、暴動。駱以軍記得吳繼文有一次從印度回來,替他們帶回來印度碼頭工人抽的便宜煙草,每抽一口都有種說不出的大麻味。對沒去過印度的駱以軍來…
喜歡讀走路的書。有的書整本在走路,像蔡逸君《跟我一起走》,如卜洛克套用其小說書名而來的《八百萬種走法》,當然也包括經典的《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或者在書裡有人走來走去,如房慧真的幾本散文,或張大春短篇小說〈走路人〉,讀來皆興趣盎然。 王盛弘新作《花都開好了》也算吧。王盛弘愛花成癡。看花,就要走路,…
好的文章如同一隻刺蝟,每個讀者也都能從自己的個人視角,看到銳利而明確的一面,而最柔軟、深情的部位,只有作者心知肚明。 從編輯人的角度來看,董成瑜《華麗的告解》與房慧真《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先後出版,提供新聞業界許多值得討論的課題。 其中,「採訪力」應該是第一課吧,因為她們不只展示高超的採訪技法,更無…
文/臥斧※本文轉自作者部落格,經作者同意轉載 「那時候流行的是保力達B配上莎莎亞椰奶,這樣稱之為『一組』。」臉書上的這段文字,讓俺感覺當年在工地當臨時工時,那種攪著水泥及鐵器氣味的懊熱,似乎又籠在周圍。 俺當臨時工的年代,工地最常見的飲料組合是保力達B加小虎咖啡(不知道的人快去google),也看過…
這幾年為了學習報導寫作的相關知識,陸續買了一些劇本寫作指南回家參考,結果一路讀來,總覺收穫有限。畢竟,劇本寫作立基虛構,人物盡可典型完美、情節盡可曲折離奇、場景盡可生動多變;然而,報導寫作若要借用這些手法,必然立即動搖新聞基於本真的命脈。 束之高閣多年,日前寫了〈寫人的人:特寫片段的董成瑜,寫盡一生…
人物特寫是一種「定位寫作」,不同於傳記企圖「寫盡一生」,在三、四千字的雜誌報導稿裡,一位寫作者只能汲取人物生命的片斷──不只是時間的片斷,更是性格面向的片斷。 這種片斷不難捉摸,但卻充滿了不確定性。它不隨機,但呈現的面貌卻是多樣的組合。 當我們反顧自己的人生就不難理解,對複雜的生命要「一槍斃命」的定…
文/何宛芳 郭箏,一個最高學歷只有初中的作家,一輩子沒參加過文學獎,三十年寫作生涯,細數作品也只交出了不到二十篇短篇小說、兩部長篇及兩部武俠小說,卻讓傅月庵、王聰威、楊照都念念不忘他的作品。改行當編劇,也拿到了五次優良劇本,也交出了《赤壁》、《國道封閉》等作品……。 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讓 1…
好幾次,想起一位高中同學。高三下學期,他轉學過來,個子高高壯壯的,滿頭黑白相間的捲髮。他坐我前座。特別的是他是降轉過來的,為什麼說降轉?他從師大附中,轉來我們建中夜間部,依聯考分發標準,是從第二志願貶謫到第四志願。他說,夜校上課時間短,比較多讀書時間。顯然他不想上課,想要白天在家自習衝刺。 這位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