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臥斧 ※原載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先看了趙婷的電影《游牧人生》(Nomadland),才找了潔西卡.布魯德(Jessica Bruder)的同名著作來讀──布魯德是個記者,這本2017年出版的書不是小說,而是紀實報導,原書名還有副標,全名是《Nomadland: Surviving…
編譯/暮琳 2018年,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交出了亮麗成績。史蒂芬.史匹柏引發風潮的《一級玩家》、台裔女星吳恬敏領銜主演的《瘋狂亞洲富豪》、名列歐巴馬年度十五大愛片的《滅絕》皆是小說改編。而Netflix上引起熱議的《安眠書店》、《鬼入侵》和《蒙上你的眼》也再次秀出小說改編影視作品擁有的無限潛力。 2…
編譯/黃彥霖 在現代做一個書寫者並非易事。藝術資金縮水、記者成群解雇、廣播預算削減,出版界的生態如持續變動的地殼,想單純以書寫維生越來越難。 澳洲兩位作者莫爾浩斯(Frank Moorhouse)和艾爾譚(Ben Eltham)先前曾提出他們的觀察:連在文化政策討論中,藝術家都是明顯被忽略的,更廣泛…
文/臥斧※本文轉自作者部落格,經作者同意轉載 「那時候流行的是保力達B配上莎莎亞椰奶,這樣稱之為『一組』。」臉書上的這段文字,讓俺感覺當年在工地當臨時工時,那種攪著水泥及鐵器氣味的懊熱,似乎又籠在周圍。 俺當臨時工的年代,工地最常見的飲料組合是保力達B加小虎咖啡(不知道的人快去google),也看過…
編譯/陳慧敏 諾貝爾文學獎、普立茲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當他們的著作成名,作品摘下文學桂冠前,他們也一樣是為五斗米折腰的老百姓,許多文學作家在成名之前,都不得不在餐館、在建築工地等打工,讓肚皮吃飽,才能支撐文學熱情,也有些大師曾是吃癟的業務員、生意慘淡的小診所醫生,這讓他們有餘裕,或者有更…
文/群星編輯室 別忘了,這本書所描寫的那個時代,是向來被人視為英格蘭的「美好年代」。許多人挨餓且沒有住處的結果,導致了一種未曾獲得解決的慘狀,即便在如此昌盛繁榮的時代也是一樣。 ──傑克‧倫敦 人們對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初的倫敦之印象,應該多是認為此地是當代文明富庶的指標吧!維多利亞女王及之後愛德…
文/奧杜篤 在台灣讀者心中,說到傑克倫敦,大家首先想起的勢必是《野性的呼喚》、《白牙》,然而多數讀者其實鮮少知道,在自然主義作家、冒險小說家等標籤以外,其實傑克倫敦也相當關心底層、渴望為弱勢發聲,更甚者,他以美國記者的身份,遠渡重洋到了英國倫敦,深入連倫敦人自己都不敢踏足,甚至連在哪裡都不知道的「倫…
文/陳榮彬(本書譯者,台大翻譯碩士學程與台文所兼任助理教授) 真正的悲慘世界 根據知名作者彼得.艾克洛伊德(Peter Ackroyd)在《倫敦史》(London: The Biography, 2000)裡面所說,早在一八八○年代就有人用「深淵」(the abyss)一詞來描繪倫敦東區;可見這種說…
1902 年,傑克・倫敦前往倫敦東區著名的貧民區賃居暫住, 記錄下他在當地觀察到的實情,並寫成《深淵居民》一書。 飢餓、犯罪、貧窮與絕望,是底層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在親身見證資方剝削、法律的不公義等社會問題後, 傑克・倫敦最終想透過《深淵居民》提問的是: 一個文明的社會怎能忍受自己的子民過著像「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