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做精神鑑定時,面對的從來不是怪物──《告訴我,你為什麼殺人》

文/娜拉.塞美 什麼樣的人會犯下這種罪行?這本書就是從這個問題出發。我們總喜歡把「邪惡」定位在我們自身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之外,而「邪惡」具有什麼樣的本質?「邪惡」在醫學上究竟算不算個主題?這是否更應該落在哲學和神學的專業領域? 「邪惡」不是醫學用語,也不是精神醫學用語。一如其他與司法有關的科學,不…

已經遺忘的童年惶惑、青澀戀情,還有當時面對的巨大惡意──史蒂芬金的《牠》

文/犁客 也許你喜歡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小說,也許你看過由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品質良莠不一但數量驚人的電影和影集,也許你喜歡恐怖故事,也許上述種種,你都不喜歡──這不打緊。 因為,你一定會喜歡我要告訴你的這個故事。 這故事裡有七個孩子,生活在鄉下小鎮。他們各自因為不同的問題而被…

行暴力之實的「溝通」,最省事了

文/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年輕人:好吧,要從哪裡開始? 哲學家:我想想……假設你班上發生了暴力毆打事件吧。是因為一些小爭吵演變成拳腳相向的打架事件。你會如何處置這兩個人? 年輕人:如果是那種情況的話,我不會大聲斥責他們,反而會冷靜聽聽看雙方的說法。慢慢問他們「為什麼吵架?」或「為什麼打人?」之類的事。…

低俗的藝術,就是反應時代真相的藝術

編譯/白之衡 「低俗小說」(pulp fiction)這個詞對多數讀者來說應該都不陌生。這兒指的可不是昆丁.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的經典電影《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而是一種盛行於美國1900年代到1950年代,以冒險、犯罪和性等主題為中心大量印製的廉價類型…

隱蔽的暴力.私刑的正義──Chick Noir的驚悚懸疑書單

文/犁客 無論你是不是驚悚、懸疑、恐怖或推理類型的讀者,這幾年應該都已經隱隱察覺:這類故事當中,「女性」的角色變得不大一樣了。 在這類故事裡,最簡單直接的想像,就是女性常會擔任「受害者」角色──在父權的、會出現肢體暴力的故事裡,女性常是承受暴力的一方,成為待援的目標,或者經由身體及精神受創的餘痕,成…

引人發噱與讓人不快同時存在,用暴力衝撞思考──專訪目前勉強

文/犁客 「長得和您一樣難看的漫畫。」──這是目前勉強臉書粉絲團的簡介。 目前勉強的漫畫人物大多二頭身、四肢短,但走的不是大頭娃娃的可愛路線,反倒像是兩團肉球湊在一起的醜怪風格,看起來像是完全沒經過繪畫訓練的素人信手亂畫。不過目前勉強其實是正規美術科班出身,「這是我在大學時期就已經確立的風格,」目前…

「什麼是地獄?台灣的急診室就是地獄!」

文/蔡秀男 二○一二年秋,遠離台灣繁忙的醫院生活,來到北國日本,研修醫療法律與醫療調解,正值日本楓紅季節。 楓紅時節,從東京到輕井澤,長野新幹線,一個多小時就到了,楓紅滿山遍野,藍天輕飄白雲,湖光映照山色,遊人秋涼拂面。筆者孤家寡人,秋日到輕井澤賞楓,觀水上人家,似人間仙境,「雲場池畔望青空,遊人尋…

反而是受害的一方會有罪惡感?

文/瑪麗法蘭絲.伊里戈揚 法裔美籍文學批評家、人類學家雷內.吉哈爾(René Girard)說,原始社會的集體敵對性製造出無差異的暴力狀況,是經由仿效而散播開來,而且唯有在犧牲的儀式中才能找到出路,透過將某個人或某一群人指責為應對暴力行為負責,並將其驅逐(甚至是殺害)而完成。 時至今日,受害人並不會…

【張耀升之黑是最溫暖的顏色】比假的還真:楊德昌《恐怖份子》中的影音敘事

文/張耀升 相較於修復版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還有另外一部數位修復作品,那便是數年前中影修復計畫的《恐怖份子》。 這部將近30年前的作品,至今仍然毫無過時感,且意義至今仍有重新詮釋的空間,尤其《恐怖份子》中的聲部與影部,幾乎可作為分析與創作的示範教材。

【故事‧說書】在性、暴力、毒品間飄移的地下紐約

文/茶葉蛋(臺大歷史所碩士生) 本文與【故事‧說書】合作刊載 我們對於紐約的印象,或許就是那光鮮亮麗的一面,紐約在多數人的眼中,就是世界金融中心的代名詞。那紐約的黑暗面呢? 本文所要引介的就是一本講述紐約地下社會的專著:《地下紐約:一個社會學家的性、毒品、底層生活觀察記》。作者蘇西耶‧凡卡德希(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