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愛麗絲 你知道嗎?在 1940 年,美國最暢銷的小說是理查德.盧埃林 (Richard Llewellyn) 的《翡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在那一年,《心是孤獨的獵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和《土生子》(Native So…
文/安妮.博吉爾;譯/謝慈 在大衛.洛奇(David Lodge)的首部校園小說《易地而處》(Changing Places)中,來自英國和美國的兩位教授交換角色,在對方的職位教了一年書。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英國教授邀請美國教授玩一種派對遊戲;這種遊戲名為「羞恥」(Humiliation),每…
編譯/Waiting 1845年的秋天,勃朗特家中排行第三個孩子的夏綠蒂,無意間發現了老五艾蜜莉的兩本筆記本,裡頭有著她一段時間以來寫下的詩作。在閱讀過後,夏綠蒂堅持這些作品相當優秀,應該要公開發表才對。 然而,在此之前,艾蜜莉其實只願意與家中的老么安妮分享彼此創作的作品,因此對於自己隱私被姊姊侵犯…
文/Sophie 原載於【分享書】,經作者同意轉載 閱讀喜好是很主觀的,這只是我自己的感覺以及評論。 《梅岡城故事》並不是新書了,本書在1960年代就已出版,而且也獲得了普立茲文學獎。 這故事是藉由一個六歲小女生的眼睛來看事情,雖然一開始並沒有想像中的精彩,但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我們也看到了在梅岡城的…
編譯/暮琳 小說家從真實人物及事件擷取靈感,這些成為靈感來源的人、事、物則藉由被書寫而獲得新的生命:被看見、被討論、被記得。小說家遇上的人與事、或是翻閱的某則也許轟動也許不起眼的新聞,溶進故事中長成全新的生命體。最後,虛構的生命力滲透回現實,讓那些傑出的、特別的、哀傷的人生持續存在,影響著數以萬計的…
編譯/暮琳 台灣在推動中小學性教育的過程中,讓人最哭笑不得的家長抱怨恐怕就是引起全國網友高度關注的:「課本闔上時男女生的生殖器會碰到」。這類在大眾看來幾乎是歇斯底里的評論除了凸顯社會新舊觀念的衝突外,另方面也讓家長心中永遠的難題再次浮上檯面:「究竟該讓我們的小孩知道多少?」 孩童與青少年到底有沒有足…
編譯/白之衡 我們都知道一本書不能用封面來判斷,但是一個人的個性可以從他讀的書來判斷嗎?《Bustle》的編輯群們會告訴你:可以的。 《Bustle》曾經編寫過一系列「以書取人」的文章,在最新一篇〈你最愛的書怎麼透露出你的性格〉(What Your Favorite Book Says About …
編譯/白之衡 如果你曾經在公共場合閱讀的時候,覺得書的標題不太討喜,因而忍不住讀得遮遮掩掩,那你應該就能夠理解,好的書名對作者來說也一樣重要。好的書名不僅能微妙地乘載書的內容,也更能吸引讀者買單,間接改變一本書或一位作者的命運。 英國一家絕版書店Jonkers Rare Books近日推出一張圖表,…
文/犁客 每年十月開始是歐美國際性文學獎的頒獎旺季,一連串入圍書單陸續公布,各國書迷會開始熱烈討論自己心儀的作家能否入圍、能否得獎,出版社也會密切注意自己簽下的作者和作品是否名列其中。 作為當今世界的文化強權,歐美國家的文學獎品味自然要緊;就算撇開文學史上的定位不論,國際獎項的認可也代表了作品向其他…
編譯/白之衡 在英國倫敦,近日一項推廣閱讀的計畫慢慢地展開了,但推廣的對象不是大眾,而是坐進倫敦警察廳拘留所的犯人。犯人遭到拘禁的二十四小時期間,可以從拘留所提供的書中自由選擇一本閱讀,讓那些「特別感到孤立、焦慮、寂寞且無聊」的犯人,了解「書多麼具有不可思議的價值」。 這個計畫叫做「送書到監獄」(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