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秒讀 知識界開始接受「搖滾樂」一詞,余光中與張照堂是關鍵 發表於 12 2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簡妙如(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欸欸CD是什麼啊?」 「就以前的人要先把歌刻在反光板上面才能聽。」 「幹帥欸。」 上面這段文字,是從前 FB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你有沒有發現,楊德昌的電影中幾乎沒有臨時演員?」 發表於 4 11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youtube影片截圖 文/黃崇凱 △場:143 △景:牯嶺街 △時:夜 △人:小四、小明 小四跑過街攔住已經又走了一段路的小明,小明見了他很開心的樣子。 完整文章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對向車道的風景──那些從電影劇本改寫的小說 發表於 7 3 月, 2017 By Waiting Photo Credit: Waiting 電影公司購入版權,將小說改編為電影,是大家早就習以為常的事,通常也對雙方都有一定助益。若是小說原本便十分暢銷,自然會有一定程度的票房基本盤,而電影的推出,也能讓原著的知名度進一步拓展開來,進而再創造出另一波銷量。 完整文章
楊勝博上街讀小說 【楊勝博上街讀小說】光亮所及之處,未必都是美好事物──《大亨小傳》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發表於 25 1 月, 2017 By 楊勝博 Photo Creit: Pixabay 記得「金馬53」的海報設計嗎?那幅穿著學生制服的少年抬著頭,用手電筒向夜空照射的構圖?設計師黃海的靈感,來自於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下簡稱《牯嶺街》),也是向這部上映二十五週年的經典電影致敬。 完整文章
活動記錄 那些電影,這些人:楊德昌的拍片哲學 發表於 2 12 月, 2016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陳亮言 講座那天晚上《再見楊德昌》 的作者王昀燕小姐先行到場,隨後影評人686(詹正德先生)便也悠晃進到了書店,關於楊德昌,關於台灣電影界早期的那些黑白片段,那些色彩斑斕,且聽兩位與談人細語慢說。 人是失去意志力的神 完整文章
張耀升之黑是最溫暖的顏色 【張耀升之黑是最溫暖的顏色】牯嶺街裡的文學導演楊德昌 發表於 14 11 月, 2016 By 張 耀升 文/張耀升 「那段沒有人有興趣提起的年代,其實決定了台灣目前的命運,但是我相信它是在種很特殊的氣氛狀況下面被刻意忽略,並不代表那個時代的空白,或是我們對當時事情的健忘。」 這段話是楊德昌受訪時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背景,1960年代,所下的註腳,同樣的,也等同是楊德昌對自我創作宣言:他的創作不只是影像的表現手法,而是要透過影像創作,去逼近一個新舊衝突下被抹去的、空白的聲音。完整文章
排行榜 【本週最熱門】爭議MV、職場現實、美國大選──現實感超強的閱讀排行! 發表於 11 11 月, 2016 By 黃培陞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elmimmo 文/黃培陞 上週閱讀排行榜〈【本週最熱門】小艾瑪單日暴衝,鄭成功人帥奪冠!〉中充滿俊男美女夢幻路線,本週「閱讀最前線」最受歡迎的前十名,轉而緊扣蔡依林引發不同討論的MV〈戀我癖〉、日本職場真實狀況及美國大選,完全現實取向!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小野筆下的「行動派的知識分子」──詹宏志 發表於 3 10 月, 2016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小野 有個人,曾經在上個世紀八、九○年代臺灣新電影遇到瓶頸的幾個關鍵時刻,毅然跳出來,用一種「無私無我」「相互扶持」的精神,完成了在當時非常艱難的任務。 完整文章
張耀升之黑是最溫暖的顏色 【張耀升之黑是最溫暖的顏色】比假的還真:楊德昌《恐怖份子》中的影音敘事 發表於 21 6 月, 2016 By 張 耀升 文/張耀升 相較於修復版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還有另外一部數位修復作品,那便是數年前中影修復計畫的《恐怖份子》。 這部將近30年前的作品,至今仍然毫無過時感,且意義至今仍有重新詮釋的空間,尤其《恐怖份子》中的聲部與影部,幾乎可作為分析與創作的示範教材。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