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是派娜娜!」「是,我是。」──專訪《我的流行音樂病》作者熊儒賢

文/犁客 「到部落拜訪那天的最後,高英傑老師帶我們回到他達邦的老家,有個老太太在黃昏的天色裡迎接我們,就是部落裡路燈的燈光,不怎麼亮。高英傑老師指著她,說,『這個是我姊姊,以前也在唱歌。』」熊儒賢眼中浮現懷念的神采,「我不知怎麼突然想到,『妳是派娜娜!』她說,『是,我是。』」 熊儒賢是「野火樂集」的…

【評書青鳥】從《七匹狼》到張雨生──五月天瑪莎談自己的次文化啟蒙

側記/尤騰輝;攝影/柯鈞彧、鄭唯云 每個青春期躁動的靈魂裡,都有一股追求獨特的慾望。青年們觀看、聆聽不同的思想、書籍和音樂,藉此餵養自身對世界與知識探索的渴望。這個時期所接收的次文化涵養,形塑了青年面對世界時的姿態。 陳德政策劃的《我們的1990s──重回那個自由躁動的年代 Memory Tapes…

【2018華文朗讀節】DJ林貓王:「我沒有辜負這些歌。」

文/史比野塔 2016年林貓王製作的歌單「金曲獎作詞人獎精選:詩的字眼」創造了另一個平行時空,在那裏的林貓王不是DJ,而是金曲獎評審,挑選出他認為的最佳作詞。林貓王發現,許多自己喜歡的歌,詞都有詩的感覺,但如果因此稱他為「文藝青年」,林貓王會斬釘截鐵地回你:這樣有點太假掰。 並不是指文藝青年不好,而…

《一級玩家》小說塞滿典故的特殊企圖,以及電影改編的重大失誤

文/臥斧 原載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本文涉及《一級玩家》電影及小說情節,請自行斟酌是否閱讀 《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原著小說中譯本上市前,俺因受邀推薦,先讀過稿子,覺得十分有趣。恩斯特.克萊恩(Ernest Cline)創作的這部小說,架構並不複雜,但充滿許多…

聽情歌哭得唏哩嘩啦,到底是什麼引起的?認知心理學說……

文/蔡振家、陳容姍 ▍重新思考歌曲與自我的關係 音樂與個體的關係,在不同的音樂文化中有種種實踐,各領域的研究者也站在自己的立場,抒發己見。崇尚藝術音樂與精英文化的學者阿多諾,在1940年代對流行音樂發出猛烈抨擊, 他認為流行音樂由於極度標準化,所以是偽個人主義(pseudo-individualis…

【評書青鳥】現在的問題不是沒有好歌,而是沒有唱片工業──專訪馬世芳(下)

採訪/戴季全 ▶▶藝術家是有冒險性的,但是開唱片公司就不一定了──專訪馬世芳(上) 戴季全(以下簡稱戴):比較有趣的是你用的是DIY這個詞,在網路上面有一個自造者運動,那他們那個社群,我覺得你講的這個現象有點符合那個特徵,他是把生產者跟消費者結合在一起,我會自己玩,但是我會消費別人的音樂,別人也會消…

知名多元媒體人、創作者—陳樂融,相隔 10 年最新個人作品!

必須不斷提醒自己, 生命還是不斷不斷重來的。 門前的樹,枯了一個冬天, 沒怎麼注意下, 一樹都繁開了綠葉。 本書依循陳樂融豐富而獨特的感知,在從容的字裡行間,尋找對生活的釋然,並以悠然之語境,完成一場對自我的聆聽與傾談。所有的過去、當下與未來,彼此線索牽引,因循觀照,作者撥弄著安置其間的情緒接榫,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