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薇晨 得了肌腱炎以後,寫作成為一件富於疼痛的事情。我總是趁著身體狀況還好的時刻,拿捏著速度,打起要打的字,放慢放慢,並且試圖在痛覺來到以前趕緊收手。指尖踮在鍵盤上,一步一步,輕輕去到它們去熟了的字鍵。科答科答。科答科答科答。我在深夜聽見這些生產文字的聲音,偶爾也會聽見自己躡手的罪惡感。 從來不…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多年前讀過一本日文書籍,名曰《文豪都有憂鬱症》,是一位心理醫生解析了日本多位文豪作品中的主題與內涵,跟他們自身的身心疾病之間的關係。 那是我第一次大規模地讀到以醫學角度看文學作品的經驗,從此,我也十分謹慎地學著辨識其中的關連。 這開啟了某個奇特視點去理解…
文/樺澤紫苑;譯/洪薇 雖然我前面說道「不要與疾病對抗,病就會好」,但各位可能還是難以想像。以下我就來介紹「五個不對抗」,告訴大家具體該怎麼做。 實踐「五個不對抗」是醫治疾病的方法,也是我所提倡的百病不生的生活方式。 1 不與「疾病」對抗 「鬥病」其實不是個好字眼。 明明拚命努力在治療,但有時愈是努…
文/隱匿 病是怎麼來的呢?每個病人都會思考這個問題,甚至連病人身邊的人也會,並且相信這個問題有答案……或許吧? 此時無法得到的答案,只因我們站得太近,無法看見全貌。 八年前當我胸前的腫塊被確診為惡性腫瘤時,我一點也不意外,我的冷靜讓醫生有些手足無措。 好心的朋友們給我許多建議,他們試圖找出我生活作息…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這幾年來很少有一本書讓我如此感到錐心刺骨的疼痛,也很少有一個說書人的話語和眼眶裡忍住不落下的淚,讓我動容。 《背離親緣》的作者安德魯.所羅門以自身的生命經歷,以及十年間訪問三百多個家庭,去追索個體「差異」及其父母家人在公眾社會所面對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問題。…
文/劉紹華 二○○三年,我首度拜訪涼山的麻風村,回臺後和一位博學多聞的友人提起此事,他的隨即反應是:「《聖經.利未紀》有說到麻風……。」該名友人雖然思想觀念很西化,但沒有基督宗教信仰,一提及麻風,卻立刻聯想到《聖經》,令我印象深刻。 中國及世界各地的考古發現與文史典籍,都記載了麻風的深遠歷史。不過,…
文/安德魯.所羅門;譯/謝忍翾 思覺失調症殘酷之處在於,哪些事物會消失而哪些不會,毫無道理可言。思覺失調症可能是讓人喪失情感能力,因而無法和人建立關係、愛人或信任他人,可能是讓人無法完全運用理性來思考,也可能是失去專業工作能力。患者有可能失去自理生活的基本能力,還可能喪失自我察覺及清楚分析的大部分能…
文/朱利安‧巴吉尼 想像你最畏懼的事情,曉得它終究會來到,而且完全無法加以阻止,但並不是因為實際上無能為力,而是因為這是非法的。想像你在世上最愛的人正在受苦,而他希望你幫他解脫這樣的折磨,但同樣地,你還是愛莫能助,不是因為你沒有實際的方法可以幫他解脫折磨,而是因為你沒有這樣的法律權利。 就我而言,我…
文/陳冠良 醫病之間,就如我們與自己身體的關係,陌生又熟悉。好的時候相安無事,壞的時候彼此熬煎。醫師是身體最熟悉的陌生人,明明素無干係,犯了病就不得不對著他袒露皮囊之內外,隱密的點點滴滴。醫師又像是一個生產線上的品管員,操之手裡的病歷表標記了一身精細零件的優劣,合格與不合格。 作家黃信恩作為一名周旋…
文/安德魯.所羅門 英文中的生殖和複製是同一個字(reproduction)。但生兒育女從來就不是複製,兩個人一決定要生小孩,就開始投入「製造」(production)。 複製一詞的內涵,暗示著後代只是父母兩人相加後的結果,但這充其量不過是委婉的說法,用來安慰即將手忙腳亂的準父母。在人類潛意識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