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昞秀;譯/黃莞婷 我很容易臉紅。每次演講結束後,若有聽眾邀我合照,我會很開心,因為這表示聽眾對我的演講內容感興趣,並且很專心地聽完講座。不過,高興歸高興,我還是有點尷尬,雖然滿臉笑容擺出了姿勢,但在按下快門的時候,我還是會臉紅,暴露出內心的緊張。原先我不知道自己一害羞就會臉紅,直到身旁的人說「…
文/賈德森.布魯爾;譯/蕭美惠 在字典裡,擔憂可以是名詞(「我沒有任何的擔憂」),也可以是動詞(「我擔心我的孩子」)。擔憂是一種心理行為,會導致焦慮的感覺(緊張或不安)。除此之外,焦慮的感覺還可能觸發擔憂的行為,形成循環: 觸發點:焦慮 行為:擔憂 結果:感到更焦慮 這個擔憂的心理行為只要重複幾次,…
文/樺澤紫苑;譯/洪薇 當人無法接受自己生病或受傷的事實時,便會產生「不安」的情緒,而這樣的不安還會伴隨著「孤獨」與「憤怒」的心理狀態。 以下是我過去曾負責過的一名患者。 七十歲左右的 K 女士,在失去丈夫後,近十年來都是自己一個人生活。 最近她由於失智症惡化,忘東忘西的情形變得愈來愈嚴重。雖然她還…
文/樺澤紫苑;譯/洪薇 雖然我前面說道「不要與疾病對抗,病就會好」,但各位可能還是難以想像。以下我就來介紹「五個不對抗」,告訴大家具體該怎麼做。 實踐「五個不對抗」是醫治疾病的方法,也是我所提倡的百病不生的生活方式。 1 不與「疾病」對抗 「鬥病」其實不是個好字眼。 明明拚命努力在治療,但有時愈是努…
文/開根好 ※原載於【Matters】,經作者同意轉載 四、五年的專科訓練,能讓一位年輕的內外科醫師成為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但精神科醫師的訓練能給你一次機會,讓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阿布 《萬物皆有裂縫》是阿布寫自己作爲一介凡人,如何理解凡人,理解各自生命中的裂縫,以及艱難。雖然完美的同理並不存…
文/愛麗絲 「那時史瓦濟蘭大使館要宴客,我們過去幫忙準備,一邊剝高麗菜,一邊聽御廚說炒飯要怎麼做才好吃,王室料理就被我偷學起來啦!」阿布笑說當年在史瓦濟蘭擔任替代役的經驗,似乎也精進了廚藝。而回溯記憶,另一次密集下廚,則是他在英國攻讀熱帶醫學時,「那時候課業繁重,每餐備料和吃飯只能花半小時。」下了課…
文/譚亞.魯爾曼;譯/周怡伶、張復舜、廖偉翔 單靠藥物通常效果不彰。「在頭幾年,你會想使用藥物,」一位精神科醫師對我提過,「當它還有用的時候。」他的意思是,藥物的新奇與別緻使其具有安慰劑的光環,這種光環幫助藥物產生效果,但之後可能就沒有了。整個精神醫學領域中都會聽到一句口頭禪,「心理治療與精神藥物的…
文/李麗美 心理諮商(治療)此一活動由心理師和個案共同建構,但市面上的相關書籍,卻大都由較有社會話語權的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寫成。《你不需治療,只需說出口》是少見的由個案自述的一本書,也因此我認為它頗為珍貴。 相對於個案,心理師擁有專業知識、清晰頭腦,他們寫出來的書就像指南一樣,語氣肯定,條理分明,邏…
在分工細緻的現代社會裡,每個人都依賴著無數的別人才能生活,其中有大多數人互不相識──生活用具都得有人設計製造,沒有這些別人,個人很難生存──每個人都是組成「社會」這個大群體的一部分,一方面將自己的部分技能提供給社會,一方面從社會獲得其他人的付出。 從這個角度來說,理解別人,是在現代社會生活的第一等要…
文/麗絲.范.薩斯特倫、史黛西.科里諾;譯/周家麒 理智也許會讓人感到困惑,但情緒永遠不會撒謊 ──羅傑.艾伯特(Roger Ebert) 已故電影評論家、普立茲獎得主 學會消除情緒障礙,並準確地辨識不舒服和樂觀的情緒,是符合每一個人最大利益的做法。畢竟,不愉快的情緒是正常和自然的,是人類的基本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