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家公司會如此積極地推廣鴉片類藥物。」

文/派崔克.拉登.基夫 ;譯/李佳純、薄文承、劉北辰 理查.薩克勒認為普度製藥最寶貴的資源並不是醫學人員或化學家,也不是薩克勒家族的智囊團,而是他們的銷售團隊。7「我們公司有極具潛力的產品,」日後他回憶道,「要讓我們的藥品被使用的首要方法……就是說服醫生使用我們的藥品。」普度公司的一些業務代表已經在…

醫生收入很高嗎?在三十年前,這個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文/劉育志 醫生每個月的收入到底是多少?這是個令人好奇且引人遐想的問題。如果在街上隨便找幾個人問,或許會聽到很多種猜測,大概從「三十萬」到「八、九十萬」都有。 其實主治醫師的收入非但大家不曉得,連正在念書的醫學生或是已經在醫院工作的住院醫師可能都不是很有概念。絕大多數的人都只是憑著三十年前的印象和電…

「人能吞下的東西很多,遠超過你的想像」是矯正機關教我的

文/崔世鎭;譯/陳家怡 「人能吞下的東西很多,遠超過你的想像。」這是矯正機關教我的,而不是從醫學院學到的。三十歲的收容人B吞了原子筆後,被送來診間。X光片上面還看得見他吞下的那支筆。不過幸好只是筆身的一部分,長度不到八公分,有可能自然排出體外,所以最後決定採取追蹤觀察。我們每天幫他拍一張X光,確認原…

【讀者舉手】真正的課題,是讓病人安詳地離開──《安寧的祝福》

文/柯鈺晨 醫療進步帶給病人及其家屬究竟是利還是弊?近幾年,長照醫療的議題在台灣吵得沸沸揚揚,衍生不少長照悲歌,許多照護家屬因不堪照護重擔,而走上絕路。《安寧的祝福》透過幾位面臨死亡即將來臨的病人,從病患、家屬、醫生等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死亡這件事。 主角水戶倫子原本在大型教學醫院擔任醫生,某一天因不明…

【經典也青春】特質、性格、疾病,與命運——吳妮民談曹雪芹的《紅樓夢》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多年前讀過一本日文書籍,名曰《文豪都有憂鬱症》,是一位心理醫生解析了日本多位文豪作品中的主題與內涵,跟他們自身的身心疾病之間的關係。 那是我第一次大規模地讀到以醫學角度看文學作品的經驗,從此,我也十分謹慎地學著辨識其中的關連。 這開啟了某個奇特視點去理解…

《麻醉風暴》播出後,網友開始問「有沒有演員就是醫生本人的卦」

口述/曾瀚賢、湯昇榮;撰文/廖昀靖、Rose 二○一五年,《麻醉風暴》在公共電視播映,一集短短五十分鐘、共六集,描寫醫療體系藏汙納垢、人性崩壞、各角色的矛盾與痛楚,逐步喚醒觀眾內心無法與社會體制抗衡的微小正義。 你們醫院從上到下都有問題,就好像是集體麻醉一樣,你知道嗎?你們醫院生病了⋯⋯ 《麻醉風暴…

【讀者舉手】就像實用的談話性節目──《被討厭的勇氣》

文/彗星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關於心理方面的書,但我看過的心理書籍大部分都以別人的真實案例、或者是作者本身所接觸到的經過統整,舉出各種情況或狀態,進而分析這樣的表情、言語、動作可能是因為什麼原因、情緒導致的,但這本書是藉由一位同時是醫生、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家,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和一…

【果子離群索書】身體髮膚與細碎人生,算來都是《小毛病》

吳妮民的散文著作《私房藥》《小毛病》,讀來扣人心弦。她從醫師的角度,以文字逼視衰頽老病的殘酷與無奈,不論寫的是靜態如頹然臥病,或者動態如病患血崩膿噴,或千鈞一髮的急救措施,均寫得令人怵目驚心。即使只是平實寫下日常見聞,如暗夜救護車鳴響的警笛,老年人空洞眼神下的漫漫寂寞,也能讓人感同身受而勾起驚心感應…

醫生:立夏那天,現世報會來得特別快

文/宋尚緯 二月十三日 醫看著我的下巴:「你吃了什麼,下巴怎麼會爛成這樣。」 我:「蒜苗。」 醫:「那應該沒事啊?」 我:「佐烏魚子。」 醫:「……」 我:「我現在開始會長鬍子了,以前不太長的。」 醫:「嗯,很好啊,男性荷爾蒙開始正常了,身體恢復運轉。」 我:「可是有點麻煩,以前都不長就不用剃。」 …

大腦功能被關掉一半,看得懂手勢卻不能「說」的失語症

文/劉宗瑀 大貿先生中風後得了失語症,為了配合檢查,住進神經外科病房。 失語有分很多種,可能是錯亂的文不對題亂講一通,也有連最基本的發語都困難,這些都決定在腦部語言皮質區,又細分為很多小區塊,各有不同的功能組合成語言動作。 大貿先生得的是表達性失語症。 他能看得懂旁人的手勢,能知道飲料放嘴邊要喝、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