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要化解生命中的創傷事件,哀悼和重建是必要的。」——摘自《創傷與復原》第三章〈失去連結〉 感謝左岸出版了《創傷與復原》30週年紀念版。一晃眼,30年過去了,當年這本書在文化圈裡造成的迴響猶如昨日般清晰,但令人感慨的是近日受到注目的metoo運動,有些暴行…
文/孫廷沇;譯/Loui 走出創傷的第一把鑰匙:處理生鏽的情感 不再壓制情緒 著名的家族治療師約翰.布雷蕭(John Bradshaw)將無法表達或排解的壓抑情緒稱為「初期痛苦」。從語意上便可推敲出這指的是造成內心傷害的最初衝擊,它與未解決的情緒有關。從這層意義來看,幫助人們走出創傷的第一把鑰匙就是…
文/周志建 美國治療師彼得.沃克(Pete Walker)在他談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書中提到,當身心受創,進而發展出「4F」的求生策略;如果創傷沒有被療癒的話,這4F生存模式會一直持續到你長大成人,甚至到終老、一輩子與你相隨。 這4F求生策略大家一定不陌生。請見以下說明: 1.「戰…
文/陳潔晧 編輯問我,怎麼從悲傷和痛苦走出來,我陷入長思。 以前傷心的回憶四散在我的人生裡,我隨時在小心翼翼地避開它,告訴自己「不要傷心」。緊繃著自己隨時處在「不傷心」的狀態,其實就是被傷心的回憶追逐著。 有些事情與關係,不是我想處理就可以處理好的,例如我和家庭的關係。從寫完上一本書《不再沉默》到現…
文/翁玉玲 《鹿苑長春》主角裘弟跟父母親過著樸實卻快樂的生活,作者將對大自然的崇敬與生活體驗,細膩地寫進書中,儘管時代背景有點遙遠,卻仍讓人心生嚮往。 故事刻劃父子間感情變化極為用心,包含一個小男孩逐漸成長的其中一段心路歷程,他學習對外爭鬥,當他為了義氣為朋友出頭,當他拼命找人救回他父親的命之後,他…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這是一本神秘難解的失魂之書、夢迴之書。始於一個女人的失戀,這場凝結時空的巨大陷落,使遭遺棄的勞兒獨留在真空中。陷落的不只她的心、她的身體,而是她的全部,她失去了「我」這個存在的個體。 莒哈絲自己也說,這是一本她最想寫,卻也最難懂的一本書。那麼,亞妮將如何…
文/愛麗絲 「夢想其實是戰地記者耶!我到現在還是覺得,應該要在戰壕裡,一邊閃飛過來的砲彈,一邊現場播報戰況,或是遞麥給旁邊頭在流血的傷兵,問他『現在感覺怎麼樣?』⋯⋯然後就在網路上被罵翻!」《女神自助餐》的作者劉芷妤開玩笑地談起自己的夢想。 從小因為讀福爾摩斯、亞森.羅蘋,覺得自己應該成為偵探,「可…
文/艾利澤.史坦伯格;譯者/陳志民 1969年9月22日,一個名叫蘇珊(Susan Nason)的八歲女孩到位於加州福斯特市的朋友家玩,之後就失蹤了。她的父母在警方協助下發起長達數月的搜查行動,但是一無所獲。同年12月,舊金山水務局的一名員工進行日常巡查工作時,在水晶泉水庫附近的溪谷發現一具孩童屍體…
文/水島廣子;譯/呂丹芸 「只要培養自信就好了」這句話中的「自信」,在大家的印象中像是種安然不動的東西,一旦獲得之後,便不會受到枝微末節的小事動搖。 此外,自信也帶有「是自己所創造出來的」的印象。感覺好像只要有了自信,與他人相處時就能從容大方。 這樣看來,所謂的「自信」看起來似乎像是某種「東西」。就…
文/胡培菱(美國文學/文化評論者、書評家) 二〇一六年三月,當時已經因為《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美國於二〇一四年出版)在美國打響名氣的羅珊.蓋伊受邀至私立名校聖路易大學演講。聖路易大學是一所天主教教會學校,校風尊崇天主教耶穌會的訓條。演講前的當天早上,羅珊.蓋伊的經紀人收到學校發來的一封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