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劇本時不大寫自己,但把小說當成寫日記──紀蔚然《DV8》新書發表會側記

文/犁客 「你們可能不相信,像一般人很早就讀金庸的時候,我都沒讀過,那時我面對文學的態度真的是有一點太嚴肅,只看所謂文學性的小說。」紀蔚然說,「後來才越看越通俗,因為發現對我來說,越通俗的小說越容易入睡,我是看書來幫助睡眠啦。」 出版過劇本及散文、從沒寫過小說的紀蔚然,2011年發表第一部小說創作《…

「我想寫的不是社會的重大事件,而是個人的重大事件。」──專訪橫山秀夫

筆訪/犁客;文字/橫山秀夫 1989年,日本的昭和64年。這是昭和的最後一年,而且只有短短七天──昭和天皇在1月7日駕崩,平成年代隨之來臨。小說《64》裡提到的綁架事件,就發生在這段時間。綁架事件出現遇害的女孩、心碎的家屬、震驚的民眾,及因為沒能擒凶而感受複雜的警方。 過了近二十年,追溯期將至,警界…

女力爆發、非小說改編電影大放異彩,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落誰家?

編譯/愛麗絲 今年奧斯卡金像獎入圍名單近日已揭曉,所有電影人與影迷們皆引頸期盼,更有不少人預測、分析最終獎落誰家。 一部電影的劇本,除了編劇原創外,現有許多不同類型的作品,皆可用作改編素材。若分析近年最佳改編劇本獎(Best Adapted Screenplay)得獎、入圍名單,或許我們將能稍稍預期…

案件要精采,不用華麗;要有連續殺人案,要有偵探──專訪紀蔚然

文/犁客 「我認為劇本屬於聽覺,」紀蔚然說,「而小說,屬於視覺。」 國家文藝獎得主紀蔚然以劇作家及教授身分聞名,發表過多部知名劇作,十年前跨行寫小說,一鳴驚人──擁有文學博士學位,不過寫的是相對通俗的推理故事,讀的是西方理論,筆下明明是台灣日常。創作形式雖然不同,紀蔚然看來轉換得輕輕鬆鬆,說起創作狀…

在好萊塢,決定要用哪份劇本的人,其實沒讀過劇本

編譯/Waiting 在好萊塢,若是沒有一定程度的名氣,那麼你嘔心瀝血寫下的劇本,可能從來都沒有被交到有實際決定權的人手上過。 情況是這樣的。在你寫完劇本,並寄到電影或製片公司後,劇本通常會被交給他們內部的專業審閱員,而這些審閱員會在閱讀劇本的過程中,製作出一份摘要報告,內容包括故事大意、角色分析、…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讓讀者、作者與作品本身三贏的作者

有些作者每回出版新作,都能讀出更強烈的企圖及不同技巧的明顯進步。例如這一位。 有些作者每回創作都會試試跨出自己熟悉的領域,可能是結合更多自己有興趣的題材,可能是前往不同的類型探險。例如這一位。 有些作者每回都會想想,能否藉由不同表現形式,讓自己的故事接觸到更多不同的讀者。例如這一位。 你可能讀過她的…

文化,就是我們的溝通工具──專訪胡晴舫

文/犁客 「第一份接受我投稿的副刊,是《自由副刊》,」胡晴舫說,「那時的副刊編輯是袁哲生。」 閱讀胡晴舫的文字,總覺得是那種從小投稿無往不利、橫掃雜誌及副刊版面的寫作者。但胡晴舫自承大學才開始創作,在那之前,「十一歲的時候投稿過《台灣新生報》就被刊出哦,再往前的話⋯⋯」胡晴舫想了想,「小二的時候投稿…

【一週E書】為什麼那部片成為「大多數人都認可的經典」?

文/犁客 有的人看電影為的是明星,有的人為的是導演,有的人為的是特效,有的人為的是故事,還有的人為的是音樂──雖然為了音樂的數量上來說較少一點,畢竟電影的主要溝通工具是視覺圖像。 就大多數人而言,看電影為的大約什麼都有一點,就是各種目的的比例不大一樣;也因如此,大家對電影的評價常因這個「比例不大一樣…

「只要有創作的機會,我都很喜歡。」──專訪陶晶瑩

文字/陶晶瑩;筆訪、整理/犁客 「媽媽半夜趕劇本的寫作身影,在我生命中是很重要的一副景象,可能也帶給我很大的影響。」陶晶瑩說,「我從小比較安靜,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閱讀。」 先以歌唱出道,再以主持見長,1999年,陶晶瑩出版第一本書,成了暢銷作家──但這並不是一時興起提筆就有的結果。 「寫作習慣從學生…

「時間到了,一開始寫就要一氣呵成。」──專訪張亦絢

文/犁客 「我認為創作者要有點蠻不講理、自行其是;」張亦絢說,「要有這個決心,而創作和這個決心有關。」 張亦絢在巴黎拿到的學位是電影及視聽研究所碩士,大學唸的是歷史,發表過短片和紀錄片、劇本和散文,但最令人眼睛一亮的,可能是她的小說創作。 「我功課還不錯,所以家裡會有期望;」張亦絢回憶,「高中本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