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麗絲 睽違數年,2023 年台北國際書展全面回歸。文策院也邀集亞洲各國出版社外賓,於 1 月 31 日舉辦公開講座,除了分享各國書市觀察、也探討臺灣書走向國際的機會與現實。 Book From Taiwan 助攻外譯版權交易 講座開端,文策院(TAICCA) 上台簡介臺灣圖書國際版權推廣計畫(…
2023年2月1日,緬甸軍事政變屆滿2週年,慢工文化攜手香港漫畫家柳廣成、法籍緬甸觀察家斐德希克.德波米(Frédéric Debomy),推出最新圖像小說《緬甸,最後一搏》,並結合名人網路圖文串聯、原畫展、書店連儂牆、講座,更公益性開放英文、泰文和緬文的全書線上閱讀,期許引起大眾對緬甸議題的關注。…
文/愛麗絲 後疫情時代,2022 年法蘭克福書展於 10 月 19 日至 23 日舉行,光磊國際版權創辦人譚光磊邀集幾位赴德參展的台灣版權人線上相會,向出版人分享此次法蘭克福書展的體驗。 今年是疫情後法蘭克福書展二度實體開展,相較去年場館冷清、書展旁的五星級酒店價格難得低廉,今年規模約恢復疫情前七成…
文/臥斧 ※原刊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有些朋友同俺提過,他們「進不去」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的小說。 所謂「進不去」有幾種不同的狀況。有的朋友無法理解帕拉尼克敘事的形式──他的敘述時序有時會非線性地跳來跳去,造成閱讀時對情節發生順序的紊亂;有的朋友無法理解帕拉尼克展…
對談/PAM PAM LIU X 黃珮珊 採訪/黃廷玉;整理/慢工文化 圖像小說是歐美從1980年代開始逐步發展的文類,它是漫畫底下的一種分類。發展至今,已經有重要作品受到國際新聞或文學類獎項肯定的先例,而在台灣和整個華文世界,它都還是很新穎、尚未被廣泛認識的類別。然而,2021年的台北書展大獎,小…
文/馬翊航 我攀梯而下。 一階一階又一階 氧氣滲透我的身體 藍色的亮光 人類空氣中 清淨的微粒子。 我沿梯而下。 腳蹼令我顛簸 我像蟲蟻般爬梯而下 沒有人在旁邊 告訴我何時 已經進入大洋。 ——亞卓安.芮曲(Adrienne Rich),〈潛入沉船的殘骸〉 廢船與潛文本 偕志語的第一本圖像小說作品《…
文/宋文郁 「孤獨」一直以來似乎是不斷纏繞著詩人、作家與藝術家的議題。這種感受私密到難以啟齒,卻也共通到只要一聽見這個詞,我們總能將某些時刻的自己代入。孤獨是夜晚到來時遲遲無法闔眼的自己、是怕黑的人打開的一盞夜燈,是我們在人群中怯弱蠕動的嘴唇。 我們都知道孤獨,卻鮮少能讀懂它。在後疫情時代下,孤獨更…
《這不是沒關係》這本圖像小說畫得很漂亮,看了心情會很差,因為每個故事都跟性騷擾和性侵有關。書名取得很好,因為很多人並不知道有些事情並不是沒關係。 例如我臉書上過去一個月最多人留言的文,是一則關於電玩的新聞,講將近六成女性玩家為了避免被騷擾會刻意隱藏性別。在貼文底下,超級多人現身說法。又例如我往往發現…
文/臥斧 ※原載【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本文涉及圖像小說《瘋人院之旅》情節,請自行斟酌閱讀 我們看到的世界,並不是同一個世界。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經由自身的各種受器接受來自外界的刺激,在大腦中轉譯成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等感覺訊號,組成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即使刺激的來源相同,每個人…
文/臥斧 ※原刊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對讀者而言,小說由角色、情節與場景三者構成,故事就是角色在場景中因衝突而發生的情節。有時俺會在課堂或講座時提到,小說的篇幅越短,這三者當中,情節的比重就越大──這並非通則,提到這事的場合,談的大多是類型小說,尤其是創作者原來就打算寫個情節較複雜、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