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聆聽一個被迫沉默的聲音——沐羽談米蘭.昆德拉的《笑忘書》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十多年前以《灰色的靈魂》和《林先生的孫女》在台灣引起關注,並曾於2017年的台北國際書展受邀來台與讀者見面的法國作家菲立普.克婁代,在2018年中出版了一本我非常喜歡的小說《托拉雅之樹》。 這本書是為了紀念去世的好友歐傑。 其中第十三章寫他去醫院探望歐傑…

英國辛德勒成為繪本故事,溫柔牢記納粹歷史與人性微光

編譯/愛麗絲 孩子們大約幾歲適合認識納粹大屠殺(Holocaust)這個字眼呢?許多教育者建議年齡為十歲左右。不過,曾獲美國繪本凱迪克獎(The Caldecott Medal)與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hip Award)的作家彼得.席斯(Peter Sís)近期出版繪本《N…

遭到鎮壓的溫柔革命──布拉格之春

文/高嵩明 1946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大選,共產黨一舉囊括38%的選票而成為第一大黨。之後,歷經崇尚自由與民主的外交部長楊‧馬薩里墜樓身亡(1948年3月10日)、改國號為「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民主共和國」(1960年宣布),捷克斯洛伐克全面「蘇聯化」,對經濟民生造成嚴重影響,在1960年代幾乎面…

哈維爾:在極權制度下,公民將被迫成為偽君子

文/ 王丹 有時候看哈維爾對於後極權主義統治下的捷克社會的描述,真的會莞爾一笑。因為你會感覺他雖然講的是捷克的事情,但是也完全可以用來描述今日的中國。例如下面的關於捷克社會現實的描述就是: “因為害怕會失去工作,所以學校裡的教師就去教他們不相信的東西;為自己的前途擔心,學生們也就跟著老師去重複那些他…

我們時常自以為「會看人」,但或許我們都太高估自己了

文/尼可拉斯.艾普利 我們對人的第一印象總是形成得迅速又容易,因此對這樣的印象也就深具自信。我們看到一個人,只要五十毫秒的時間──比眨眼的時間還短──就足以對這個人的能力形成印象,這種瞬間判斷影響重大。 在一項實驗裡,政治人物若是在一瞥間看起來比競選對手能幹,贏得選舉的機率就比對方高出許多(約70%…

【讀者舉手】小繪本啟動大歷史

文/馬尼尼為 除了名人偉人的傳記繪本、以及用編年體說歷史的方式,薄薄的繪本要如何把「大歷史」說得好呢?繪本要如何應用它在短篇幅內深刻完整敘述主題的優勢,把事件的「精華」說出來?作家學者 Neil Postman 的名言「孩子帶著問號入學,帶著句號離開」,讓學習變成被動或功利性的動機,畢業後不再有求知…

超酷捷克白髮老太太來臺開展!Kveta Pacovska 的童心與真情

攝影、文/賴嘉綾原文刊載於 Too Many Picturebooks,獲授權轉載 她的繪本遠遠超過我可以解說的範圍。我接觸她的書、看到她的人時,Kveta Pacovska 已經滿頭白髮,加上她有一個我總是記不清楚的名字,所以在家裡提到她的時候,就和女兒說是捷克白頭髮老太太。這樣的代號實在非常不敬…

【讀者舉手】她讓人對「畫畫」改觀──《Fireflies in the Dark》,一個在集中營裡教畫的故事

文/馬尼尼為 大部份人認為,畫畫是休閒時幹的事、不是日常之中必需的事、不是有用的事。但是我們真的不知道:在生活條件苛刻的納粹集中營裡,竟然有人畫畫。當然,你一定知道《安妮的日記》,同樣的,只要有筆有紙,就會有人畫畫。本書作者走訪博物館,訪談四名曾被弗莉德拯教的倖存孩童以及其他相關人士,例如弗莉德生前…

《聲音與憤怒》(十週年紀念增訂版)新書分享會

時間:2015 年 3 月 15 日(日)15:00~16:00 地點:誠品信義店 3 樓 Forum(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 11 號) 主講人:瑪莎(五月天貝斯手)     張鐵志(本書作者) 活動網頁:點我進入 《聲音與憤怒》新書分享會 邀請到天團五月天貝斯手瑪莎,與本書作者張鐵志對談 瑪莎:《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