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訊息 12/17 【《堅持:後勁反五輕的未竟之路》新書分享會@誠品台大店3樓】 發表於 11 12 月, 2015 By jasmine 時間:2015 年 12月 17日(四)19:30~21:00 地點:誠品台大店3樓 (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98號3F) 主講人: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活動網頁:點我進入 本書由後勁社會福利基金會與地球公民基金會共同主編出版,將後勁反五輕運動做清楚的脈絡整理,同時由透南風團隊透過踏察採訪以溫暖的筆觸刻劃出後勁的人文歷史與價值。 完整文章
專訪 請給音樂社工小賴五分鐘,說一個一把吉他、一個人,為無數人生療傷的溫暖故事 發表於 21 10 月, 2015 By 何宛芳 文/何宛芳 一把吉他、一個人,可以做多少事?能走多遠?能夠靠近多少人,又能用音樂記錄多少人的故事、撫慰多少人的心靈?或許光是這些問題,都已經讓你我心生膽怯,但是這卻是小賴每日實踐的人生;每天每天,她都在為這些問題延伸答案。 她是賴儀婷,大家都叫她小賴,她是一個非典型的音樂社工,也是一個一邊教著烏克麗麗,一邊演出的獨立音樂人。 完整文章
專訪 在採訪時交換故事,在碰撞中產生溝通──專訪《黏土》作者胡慕情 發表於 9 10 月, 2015 By 犁客 照片提供:胡慕情 文/犁客 「當記者必須要能對自己採訪的事件提出解答,否則就不算合格的記者。」 大多數人認為記者應該是客觀的事件記錄者,不是帶著主觀選邊站的意見表達者,但胡慕情到《立報》上班的時候,主管成露茜卻這麼對她說。這句話超越大多數人原來對記者工作的想像。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寫在伊坂幸太郎故事裡,那些譬喻、指涉、諷刺,不就是已經發生的事情?! 發表於 7 8 月, 2015 By 陳栢青 文/陳柏青 親愛的,我們會怎麼想起這些年,用惆悵的,還是說到要緊處仍不免咬牙切齒的口吻,那回望的眼神,是絕決還是空洞,或者水光閃閃,仍然柔情一腔?我們怎麼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五十年後重新敘述這一段此後屢屢回溯會被行形容為「歷史的火車頭就此轉向」、「像躺在鐵軌上眼看遠處大燈破霧就要大舉輾來」的關鍵時刻? 完整文章
《號外》城市閱讀, 專欄 【號外城市閱讀】何韻詩:閱讀,為內心照鏡子 發表於 21 4 月, 2015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蔡倩怡 & 張鐵志、記錄/迦南、攝影/Satgle Ko原文刊載於《號外》二月號,已獲授權轉載 一場雨傘運動,讓我們看清每一個人的內心,剔透利落。例如何韻詩。阿詩被捕時,我想,大抵撼動了許多人的心,看見一個歌手,能夠為香港走到這一步。阿詩去年開始在報章寫專欄,不論文筆或是內容,都絕對不輸職業寫作者。《號外》曾在 2013 年和 2014 年兩度請她寫 Opening 完整文章
專訪 統治者比反抗者更相信:搖滾樂能撼動世界──專訪張鐵志 發表於 13 4 月, 2015 By Wolf 文/犁客 「那時白天搞運動,晚上聽搖滾,」張鐵志笑著說,「好像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 以《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反叛的凝視》、《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 U2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不合作運動的終極教戰手冊 發表於 12 4 月, 2015 By Readmoo編輯團隊 當兩岸軍事極端失衡、美國「棄台論」逐日抬頭 台灣唯一的自救之道只剩「全面徹底的不合作、不服從」 一種沒有投降的非武裝國防 本書集簡錫堦一生思想及行動的精華,以他親身參與並操作過的諸多議題,加上世界各國最經典的範例,從非暴力抗爭的基本精神,到「不合作、不服從」的實踐方法,甚至是與政府或侵略者長期抗戰的組織運作,無不深入而具體,是社會運動及政治運動工作者絕不可錯過的必備工具。 完整文章
專欄, 果子離群索書 【果子離群索書】一定有解,一定能解。怎麼可能一物不能剋一物? 發表於 9 4 月, 2015 By 果子離 想想看,從小到大,有沒有什麼文章,提到的觀點,曾經讓你為之一震,繼而為之一振,影響至今? 震,是驚嘆,居然這樣啊,怎麼以前沒想過?振,是因此增加信心,強化信念,之後你的想法、做法都改變了。 1989 年 3 月詹宏志在《商業周刊》第 68 期發表的〈侯孝賢經濟學〉,便是我念念不忘的單篇文章。 完整文章
專欄, 維斯塔愛看書 【維斯塔愛看書】《關於人生,我最想告訴你的事》:陪伴,走自己的路 發表於 24 3 月, 2015 By Vista 我自己的人生,總是在失控中尋找出路。 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剝奪孩子探索的機會呢? 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我沒有教他們什麼,我只是陪伴著, 讓他們在過程中體驗人生,學習如何做選擇。──小野 說到小野,很多人一定對他念念不忘!無論是暢銷作家、知名編劇、電視台總經理或是社會運動的先行者,他總是滿懷熱血,卻又不脫那一身的溫文儒雅。但身為爸爸的小野,私底下又是怎樣的面貌呢? 1951 年 10 月 30 完整文章
elek之真是個顯而易見的圈套, 專欄 【elek之真是個顯而易見的圈套】上路觀察要上道 發表於 17 3 月, 2015 By elek 我自小養成的癖好之一,是觀察大眾運輸工具上的人。衣著、髮型、配件、妝容、手上滑的APP或讀的書,看人像張發票,記不清楚在哪消費的,條碼和金額卻陸續透露線索,引誘你進一步推敲。這人年紀多大,是什麼身分職業,回家路上或赴著什麼約,跟旁邊的人有沒有曖昧。有次在木柵線上看到三十出頭歲的微禿男子在看平裝本的《Perdido Street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