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孤獨,卻與你一見如故;一見如故,卻與你人間孤獨!

文/黃山料、王昊齊 獨來獨往的人 心中有一片海 心裡裝著重要的人 選擇孤獨 是不想強求 不願違心合群 不被理解亦無所謂 至少內心通透清明 我有一個獨來獨往的同學,他在二十五歲那年,自殺了。 最後一次和他聊天,他說了一段令人頭皮發麻的話…… 「我常常想,如果突然台北松山機場一架飛機摔下來,砸在市中心,…

如果你是16歲到40歲的年輕人,那你就是最可能殺死你的人

文/安德魯.鐸義格;譯/李宛蓉 對於16歲到40歲左右的年輕人,頭號死因是自殺。下次你凝視鏡子時,不妨想想你眼前的這個人是最可能殺死你的人──比地球上所有的人對你更危險。人類是已知唯一會用暴力對付自己的物種,還會使用武器自戕。 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是蓋亞那、賴索托和史瓦濟蘭,不過自殺數據並不可靠,…

「我將會不擇手段地達成裁員目標,不管員工是從門口走出去,還是從窗戶跳下去。」

文/詹志輝 「一名非洲人父親衝上我們泥屋露臺的台階,把他女兒的一對小手小腳放置在地。而這對手腳的主人,目測不超過五歲。」 ──約翰.霍比斯.哈里斯(John Hobbis Harris)1 1904 年,英國外交官羅傑.凱斯門特爵士(Roger Casement)遞交一份關於剛果的調查報告給英國政府…

努力的那瞬間,前一天的「╳」就能重新歸零

文/特掃隊長,譯/莊雅琇 「有人在我們管理的大樓裡過世了!」下午接到一通委託我前去清掃的電話,這家不動產公司打電話來時,我才剛結束一件艱苦的工作。拖著幾乎快累癱的身體,我又立刻從剛清掃完的現場前往對方所說的地點。 來到現場,發現這是一間位在狹小巷弄深處的小公寓。外觀看起來相當老舊,我疲累不堪的身體,…

「今日公祭,明日忘記」警察自殺竟出自於這種原因

文/王惀宇 歷史的殘渣──員警自殺 幾年前開始,我盡可能蒐集所能發現的員警自殺紀錄。 每到長官們歡慶的警察節,在夜裡,我會打開這份名冊,默默地看著他們,回憶他們的故事。 「今日公祭,明日忘記」,這是每一次員警殉職之後,大家都會有的感嘆。 當然警政署都會一再宣示要改革,不讓遺憾再發生。然而,下一位死者…

我花了一段時間,才能直視炭火

文/江佩津 「會一直想起母親自殺的樣子嗎?」在看診時,曾被這樣問過,我其實非常欣賞這樣直截的提問。 我想,是,也不是。一方面我想要看清楚自己是不是看漏了什麼(但當時過於匆忙,母親周身的物品都沾染上了煤炭的味道,只能全數丟掉),一方面則是希望自己不是記得母親那樣的面容。 但當我翻閱《一個人的療癒》(T…

【布克新聞】S3EP27:小說與影視同步進行的創作新策略──《我是自願讓他殺了我》

一個疑似協助自殺的案件,卻在自殺同時通知警察這裡有殺人事件⋯⋯ 懸疑推理故事一直有影視改編的潛力,但從小說創作之初,《我是自願殺了我》的作者逢時,就設定這本小說要和影視改編同步進行的目標。 今年夏天在Disney+,由原子76監製的同名電影也同步上市。同樣的元素,電影和小說有著完全不同的詮釋。到底這…

前來諮詢的遺族說:若是意外離開就好了,我就能實話實說

文/高璿圭;譯/馮燕珠 多數自殺者遺族對於故人自行結束生命、做出極端選擇的事實,通常都不願意說出口。如果可以隱藏,多數人希望永遠都不要被別人知道。 還記得以前來諮詢的遺族說過:「為什麼要在外面上吊自殺?搞得左鄰右舍人盡皆知,真是太過分了。」也有人說:「要是他是出車禍意外離開的就好了,那樣我就可以實話…

連傷心的時間都沒有了,為什麼還要叫我振作?

文/高璿圭;譯/馮燕珠 在進入哀悼諮詢的工作之前,我對告別式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然而在見過一些自殺者遺族之後,才明白告別式這種儀式對哀悼的重要意義。 雖說年記越小,失去親人的經歷就越少,不過在從事哀悼諮詢、與一些遺族接觸之前,我也沒有經歷過那麼大的喪失。一般人也不會知道殯儀館和火葬場是如何運作的…

用人生的麻煩,思索如何好好活著

文/臥斧 《地鐵站》是個描寫人生困境的故事。直白一點,講的是人生的「麻煩」。 人生是麻煩的集合,解決麻煩是繼續「生存」的基本條件,倘若要把「生存」進階為「生活」,得面對的麻煩就更複雜──《地鐵站》裡的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麻煩,主要角色遇上的麻煩還不止一樁,屬於「生活」的麻煩在不同性別不同年紀不同社經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