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意見 【經典也青春】凡小小者總是可愛——賴譽夫談李御寧的《日本人的「縮小」意識》 發表於 30 8 月, 2021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本文標題出自《枕草子》。 猶記1973年第一次踏上日本首都東京,扛回的都是隨處可見的小巧紀念品。袖珍型徽章、文具、二手飾品盒、各種御守護身符之類的小東西,在名勝景點一面聽著擠在旁邊一群又一群日本女孩驚呼著:「KAWAII、KAWAII!」一面沒什麼抵抗力地對那些精緻的雜貨小物愛不釋手。(後來成為文庫本控) 完整文章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 連橡皮擦都有存在的意義,那我們人類呢? 發表於 29 3 月, 2021 By 朱家安 Photo Credit: Unsplash 生命意義的問題難回答,在我看來,其中一種原因是歧義。「意義」是常見詞彙,有很多種意思,其實當中有一種意思就是在問意思: 大門:「怠慢」的意義是什麼? 丁丁:就是說你的行為不夠用心,因此對人不禮貌,或者在工作上不周全。 「意義」的第二種意思是可達成的效果: 丁丁:都已經確定買不到票了,你現在對自己生氣有什麼意義?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讀者舉手】人之所以為人的特點是什麼?──《困在大腦裡的人》 發表於 14 5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Big Fish,采實文化授權轉載 不知大家是否想過,人之所以為人的特點是什麼?或許你會說,因為我們有思想,可以自主行為,對自己的行為是有「意識」的。那麼腦部受傷的人無法自主行為,是否就代表他們沒有意識呢?嬰兒也無法自主行為,狀態與這些人類似,是否也沒有意識?「意識」聽起來很抽象,具體來說又是什麼呢?如果你沒有確定的答案,那一定要來看看這本書,書裡的許多例子與知識,頻頻讓人驚奇。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你以為植物人沒有意識嗎?其實他們聽得懂! 發表於 1 5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安卓恩.歐文 我在艾咪床邊觀察了將近一個小時,才終於看到她在睡夢中靜止不動的身軀做出了一些動作。艾咪現在躺在一間加拿大的小醫院裡,著名的尼加拉大瀑布離這間醫院只有幾英里遠。 老實說,喚醒艾咪的舉動似乎沒什麼意義,甚至可說是有一點無禮。畢竟艾咪已經被診斷為植物人,而植物人雖然仍會有呈現半睡半醒的時候,但這對評估他們的病況來說,並沒有多大的參考價值。 完整文章
GENE思書軒 【GENE思書軒】當年不選醫科的原因,是我看了那段一分鐘的影片⋯⋯ 發表於 16 4 月, 2018 By Gene Photo Credit: Unsplash 遙想當年來台灣降轉唸僑生大學先修班,原本是要考被戲稱為「醬料系」的那個系,可是後來卻唸了據說會終身科科的生科系,在僑大引起好一陣風波,回家也差點家庭革命,因為我當時的成績可以進第三類組所有科系,包括所有大學的醬料系。 完整文章
活動訊息 3/17【貞明讀書會 大成系列講座】社會、水火、時空: 從易學解碼〈台灣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 發表於 28 2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cea + 現象學是當代哲學研究的顯學!也是當代人文學研究無法繞過的思潮!晚近人文學研究,無論是文學、藝術、社會學、甚至於人類學,在現象學的啟發下,都有非常蓬勃的開創性發展與突破!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要好好活著,必須學習在一起,也學習孤獨。 發表於 6 12 月, 2017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Youtube 文/臥斧本文原載於【臥斧.累漬物】,經作者同意轉載 《在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世上沒有壞孩子,只是壓力大了點 發表於 18 6 月, 2017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沈克爾博士 我因為工作關係,常往返加拿大、美國及世界各地,已經數不清見過多少孩子了。孩子各式各樣,但壞孩子,我從沒遇過。 孩子可能表現自私、不敏感,甚至讓人感覺似乎不懷好意;拒絕專心;動不動就大叫或動手推人;或者講不聽,直接對人充滿敵意⋯⋯。我很清楚這些例子不勝枚舉,因為我也是個父親。但是壞孩子?我從未見過。 完整文章
活動記錄 走出腦的監獄是你找到快樂的關鍵──《真原醫》楊定一,喚醒「全部的你」 發表於 3 3 月, 2017 By 林宣瑋 文/林宣瑋 我,快樂嗎? 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卻是所有人內心深處的共同提問。 楊定一也在問。 完整文章
專訪 「心靈」是大腦為了對抗基因而產生的武器!?──專訪《大腦簡史》作者謝伯讓 發表於 18 10 月, 2016 By 陳 心怡 文/陳心怡 如果有一個不會壞、不會生病、不喜歡的地方可以重新打造、各方面都比你現在的肉體強過太多的機械身體,你是否願意把心靈與大腦裡的所有意識上傳到這個機械身體上、換得肉體的永生?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