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本等於讀三本,史坦貝克的《柯提茲的海》和隱藏其中的《製罐街》和《珍珠》

文/鄭襄憶(一念出版社總編輯) 如果你是史坦貝克的書迷,我覺得,《柯提茲的海》、《製罐街》和《珍珠》湊在一起看,會是很有趣的體驗,因為它們三本彼此呼應,不只有助於理解故事,還能一窺作家創作靈感的來自何處。 要講《柯提茲的海》,得先從《憤怒的葡萄》說起 《柯提茲的海》是一本航海記事,記錄了1940年春…

爸爸寫給女兒的經濟學情書:察覺銀行的黑魔法幻象

文/雅尼斯.瓦魯法克斯;譯/黃書儀 在我撰寫這本書的此刻,我的國家希臘,也是妳的國家─即使妳居住在澳洲,正在經歷這種苦難。澳洲、美國、英國以及多數的歐洲國家,都在歷經一個類似一九三○年代所發生的經濟大災難。 當年的經濟情況惡劣險峻,甚至給了美國作家約翰史坦貝克靈感寫下了《憤怒的葡萄》這部著名小說。在…

那些讓你很想出門的書,也是讓你不用出門的書

編譯/愛麗絲 打包行李、在不同地域間移動,傳統意義上的旅行因為疫情只能暫緩,但有些書籍,卻讓讀者在翻閱時彷彿置身書中場景,用想像力展開旅行。 《五月的花朵》(暫譯,原名為The Darling Buds of May) 赫伯特.歐內斯特.貝茨(Herbert Ernest Bates)的《五月的花朵…

從2本到超過2,000,000本──那些經典著作第一年到底賣幾本?

編譯/Waiting 1845年的秋天,勃朗特家中排行第三個孩子的夏綠蒂,無意間發現了老五艾蜜莉的兩本筆記本,裡頭有著她一段時間以來寫下的詩作。在閱讀過後,夏綠蒂堅持這些作品相當優秀,應該要公開發表才對。 然而,在此之前,艾蜜莉其實只願意與家中的老么安妮分享彼此創作的作品,因此對於自己隱私被姊姊侵犯…

沒有這對夫妻,就不會有這麼多人讀書,也不會有這麼多種有趣的書

編譯/Waiting 我們正處於一個閱讀形式改變中的年代,除了傳統紙本書籍依舊有為數不少的簇擁者以外,早期的電腦螢幕,到近年的手機、平板與各式電子書載具等數位化閱讀方式,也早已成為了不少人習以為常的日常一景。 然而,這種與閱讀載具有關的革新,自然並非史上第一遭。 在這樣的革新中,總會有正反兩方的意見…

除了搶諾貝爾文學獎,搖滾樂手還很喜歡在寫歌時把文學放進去!

編譯/暮琳 2016年12月10日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被成為搖滾民謠詩人的巨星:巴布.狄倫(Bob Dylan)成為唯一一名缺席的得獎者。搖滾歌手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在文壇掀起軒然大波,伴隨得獎人爭議而來的則是各種「何謂文學」的爭論、諾貝爾文學獎精神的辯證與巴布.狄倫飆升的點閱率和CD銷量。 1940年代…

文學大師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原來除了搖筆桿,他們還當過……

編譯/陳慧敏 諾貝爾文學獎、普立茲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當他們的著作成名,作品摘下文學桂冠前,他們也一樣是為五斗米折腰的老百姓,許多文學作家在成名之前,都不得不在餐館、在建築工地等打工,讓肚皮吃飽,才能支撐文學熱情,也有些大師曾是吃癟的業務員、生意慘淡的小診所醫生,這讓他們有餘裕,或者有更…

【讀者舉手】沒有應許之地,你我都不是選民──《憤怒的葡萄》

文/Miffy 《憤怒的葡萄》是 1962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史坦貝克的作品,內容主要描述奧克拉荷馬州的農民,在經濟蕭條和機械工業生產的背景之下,生活艱苦,又因沙塵暴導致田地乾枯,不得以只好將土地抵押給銀行,後來收成不好、無力還款,被迫遷移自己的家鄉。大批難民長途跋涉到加州,夢想著能在這個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