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每個根付都是對記憶流失的抗拒——陳瀅如談艾德蒙.德瓦爾《琥珀眼睛的兔子》

文/陳瀅如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一件物品如何來到我們手邊,受到珍視,抑或傳承甚至丟棄的過程,如英國陶藝家艾德蒙.德瓦爾所言,「我之所以在乎,是因為我的工作就是製作物品。對我來說,物品如何被對待、使用和傳遞,不只是稍微有趣一點的問題。它是我的問題(⋯⋯)可能隱退到個人講述故事的領域,以感…

翻譯是捕捉感動,立體傳遞給讀者——專訪《蝴蝶的重量》譯者陳黎

文/愛麗絲 「或許我的名字就說明我這一生,要將胸中文字呈現在世人面前,」陳黎如此解釋本名陳膺文,說明他以文字抒發胸臆的人生目標。也許不少人都曾在課本讀過陳黎的〈聲音鐘〉,但陳黎所寫的遠不止於此。他創作詩集、散文集、翻譯多國詩集,是整個中文世界裡首位翻譯出版聶魯達詩集、辛波絲卡詩集的人,至今已出版逾一…

【經典也青春】失落在愛與罪、罪與罰的糾葛——楊憶慈談徐林克的《我願意為妳朗讀》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千禧年人們正在為跨入全新世紀慶賀時,對於我,除了換了工作,就是與生命中很重要的書邂逅,其中一本就是《我願意為妳朗讀》。 乍讀,是一個令人戰慄的禁忌愛情故事,到了第二部卻有了意外的翻轉,一個大秘密後的個人命運與時代悲劇拉開來,頓時如吞下鉛液,沉重窒息。 等…

英國辛德勒成為繪本故事,溫柔牢記納粹歷史與人性微光

編譯/愛麗絲 孩子們大約幾歲適合認識納粹大屠殺(Holocaust)這個字眼呢?許多教育者建議年齡為十歲左右。不過,曾獲美國繪本凱迪克獎(The Caldecott Medal)與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hip Award)的作家彼得.席斯(Peter Sís)近期出版繪本《N…

【一週E書】萬物皆有裂隙。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文/犁客 1934年9月,他在加拿大出生,祖父是加拿大猶太代表大會的首任主席,極具人望;外祖父是個拉比,也就是猶太教當中的智者,會在宗教儀式中擔任重要角色。祖父與外祖父在猶太社區及團體中備受敬重及深具影響力,他的父親經營的服飾商場也頗受歡迎,雖然不算大富之家,但衣食無虞,他曾經自承,「我從小就穿西裝…

滿十三歲的成年禮,竟是去體驗生命中的黑暗面

文/ 大衛.格羅斯曼;譯/林婧 「親愛的成年禮男孩,願上帝延長你的壽命,縮短你的鼻子。你爸爸和我為你準備了一個小驚喜,希望你沒被嚇著。就算你受到一些小小的驚嚇,想必也會很快就原諒我們的—你卑微的奴僕。」 我該做什麼?驚聲尖叫?打開火車的車窗朝著窗外風景大喊「我是傻瓜」?還是向聯合國處理世界兒童問題的…

【經典也青春】記憶是辛嗆而歪斜的鏡頭 ——崔舜華談布魯諾.舒茲的《鱷魚街》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舜華先從荒謬而反諷的作者之死談起。 舒茲是一個渺小的鄉村教師,卻以繪畫才華受到某個蓋世太保賞識免於遣送集中營,也許眾人(包括他自己)心想這可僥倖逃過迫害,孰料舒茲竟被那名蓋世太保的對手當場槍殺於街頭,在舒茲創作的壁畫前。 這可憐又可悲的命運,奇異地引出身…

書被竊取的目的非為榮譽感,也非純粹出於貪婪⋯⋯而是為了更令人不安的理由

作者/安德斯.李戴爾(Anders Rydell) 譯者/王約 去年春天,搭機從柏林飛往伯明罕,帆布背包裡揣著一本橄欖綠小書。我不時打開背包去探查包在防震牛皮紙袋裡的這本書,好讓自己放心它還在。歷經了七十餘年後,它終於要返家了,歸還給它前主人的孫女。前主人曾經小心翼翼地將藏書票黏貼在扉頁上,並在書名…

殺死你,因為你貼著我憎恨的那個標籤

文/伍碧雯 「二戰時,一座波蘭小鎮的居民曾屠殺猶太人」,你相信嗎?這個說法有沒有搞錯?屠殺猶太人的凶手,應該都是納粹、德國人吧!怎麼可能與波蘭人扯上關係?!二○○○年,波蘭裔美國學者楊.格羅斯寫下其代表作《鄰人》,他並不是在顛覆、翻轉我們傳統上對於猶太大屠殺的認知──納粹政權是凶手與主謀者;而是揭露…

【經典也青春】所有的愛,都有黑暗的部分 ——郭重興談艾默思.奧茲的《愛與黑暗的故事》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奧茲十三歲時母親自殺,五十年後,這段未曾與父親、妻女談論過的經歷,透過他又冷又熱、又苦澀又芬芳的文字,記述下來。 母親為什麼一定要死呢?她採取決絕手段前的那幾天,猶如遊魂在娘家附近街道上冒雨而行。 在那之前,有無數個日子,母親或站或坐在臨街的窗邊,望向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