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俊奇 我倒是記得特別深刻,一九九○年《阿飛正傳》在香港大專會堂首映,電影開映在即,監製鄧光榮在台上致詞時半開了個玩笑,現在只有七本底片在手,第八和第九本底片還在沖印當中,待會兒要是電影中斷,恐怕就要請戲裡的主角們上台表演娛賓了,而那個時候,其實王家衛真的把自己反鎖在剪接室裡,一格一格剪接奄奄一…
筆答/葉美瑤 從文學性格強烈的法蘭岑到「龐克教母」佩蒂.史密斯,從激情四射的「謎情柯洛斯」系列到溫暖人心的「深夜食堂」,「新經典文化」出版的樣貌多變,而這與經手過村上春樹及丹.布朗的總編輯葉美瑤有關。 趁著邀請葉美瑤擔任店長的機會,我們請她談了自己的閱讀與選書,以及短期內最想完成(但完全不確定什麼時…
文/勞倫‧帝拉德 ;譯/但唐謨 80 年代末,香港電影終於吸引了西方觀眾,而香港電影的風格,馬上被嚴格地歸類到商業電影。王家衛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他使用與他的同輩導演相同的視覺工具,然而其他導演都拍動作大片,他卻開始創作非常個人化且詩意盎然的電影,無視電影敘事規則,挑戰華人傳統。在他的同輩…
文/愛麗絲 「我是會打網球啦,但完全沒有舞蹈跟歌唱細胞,」談及臉書粉絲專頁名稱「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時,Kristin 笑稱,「沒有,我從來沒跳過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Out of nowhere, out of my b…
側記/尤騰輝;攝影/謝定宇 陳德政在他今年的新書《我們告別的時刻》回顧了青春期的九零記憶,邁入四十不惑的階段,他形容人生並非電影,走到生命中場自然想回頭望,如同他鍾愛的導演王家衛所言:「前進的唯一方式是記得自己的過去。」 我們常用某個代表事件作為某個時代結束與開啟的標記,這是劃分歷史的一種途徑,例如…
讀台北人(作者筆名)的長篇小說《台北故事》,速度超乎想像的快。一方面故事以一定的節奏持續推進,敘事俐落,不拖沓,一方面內容有股推力,像章回小說或連續劇,欲知後事,下回分曉,會讓人想追看下去。但其吸引力並非來自懸疑詭譎或峰迴路轉的情節,它的故事,尋常可見,但作者太會說故事了,一路牽引著你的情緒,掉落小…
文/陳心怡 上網查「福地祐介」這日本男星的名字,查不到幾筆有助於認識他的資料,沒有wiki、臉書、粉絲頁或者Instagram,google上有的就是一些演出作品的簡介,到第二頁也沒什麼看頭了。然而福地祐介在與故事工廠合作演出《偽婚男女》之前,作品已經橫跨中、新、臺與日四地,曾與林志玲演出電影《甜心…
改編自小說的電影似乎總背負著原罪,畢竟小說以文字為主,每個讀者腦海中的畫面均不相同,無論是場景佈置,或是最常成為討論話題的選角等等,想要滿足所有讀過原著的人,根本是件不可能的事。因此,這些電影大多從前製作業開始,便會受盡各種原著狂熱支持者的冷嘲熱諷。作品越受歡迎,這種情況則越加嚴重。到了影片上映後,…
曾經有那麼一段時期,我超想去《中國時報‧開卷版》工作。因為喜歡書,喜歡出版新聞。當時《開卷》最常出現的記者名字,一個是徐淑卿,一個是董成瑜。我每周讀《開卷》,仰望她們的名字。後來兩人離開了。徐淑卿去大塊出版社。那時候部落格正興盛,徐淑卿每天寫部落格,我每天看。部落格裡動輒提到一個死黨,咩仔。老是咩仔…
採訪對談/黃子欽;整理/陳怡慈攝影/郭涵羚;作品提供/川貝母 ➨➨前期回顧:【黃子欽的設計嘴,泡】把小事想到最極端就會出人意料──與圖文創作者川貝母對談(一) 川貝母常創造出一種類似睡著、關機、有如超現實的瀕死狀態,沒有故障(只是剛好拔掉插頭或關掉開關或被按了睡穴),飄飄的就像靈魂出竅神遊,這種放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