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我喜歡讀書評集(尤其是文學或藝術的文藝評論),一般可歸納為幾種: 一、充斥著學術專有名詞,不知是否刻意讓人看得雲裡霧裡,以顯示該作品的高度與地位(或評論者的才學)。 二、東拉西扯,大書自身經歷,最後才冒出幾句不痛不癢的感想。 三、中規中矩,風格平實,不得…
文/犁客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從一無所知當中先慢慢熟悉某些物事、在腦中歸納出它們的共同點,連結起它們和我們的關係,再把它們和其他未知放在一起,比較出異同,從已知的那些去推斷未知的那些對我們有利?對我們有害?對我們有什麼用?和我們有什麼關係?⋯⋯諸如此類。 《顏值》一書裡頭提到,科學界做過測驗,想看看…
文/有田媛 兩週前在圖書館的寫作類書架上,找到這本《作家生存攻略》,首先是被它的書封設計所吸引,一名略顯煩惱的輪廓伏案於桌,身邊的幾何色塊如同這位先生/小姐,正在思索如何排列組合他/她的文章。而「作家生存攻略」的「作家」、「生存」、「攻略」,每個關鍵詞彙都吸引到正想要了解寫作的我,組合起來的概念也特…
一、本質上,「高級酸民」是一位智者。他熱愛「真理」、探究「事實」,他痛惡「欺瞞」、難忍「錯誤」,他每天想的是「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才是正確的?」 二、實質上,「高級酸民」是一位成長停滯的智者。他在潛意識裡陷入偏執,在行為上顯現傲慢,以致不知不覺中,知識往往淪為向別人炫耀自己優越感的工具。 三、不同於只…
文/盛浩偉 從前在班上總有一兩個跟老師特別要好的同學。未必因為成績,未必因為表現,未必因為幹部,也未必值得嘉獎,但他們就是和老師很要好——至少看起來很要好。下課,他們會立刻湊到老師身旁,像是左右護法一樣伴老師交代完各種事項、回答完問題,然後隨老師走回辦公室,路上有講也講不完的話。回過頭和同學聊天,他…
這年頭,「名嘴」縱使不是髒字,也甚少光彩,說者嘴角微微揚起,總是如此藏不住內心的訕笑。這種心理狀態是複雜的,但其中比較明確的指涉至少是:「哈,他真的什麼都能講!」 其實,只要獲悉足夠的訊息,知情者什麼都能講並不是問題,但若什麼都想評論,則難免有曝露自己無知的極大危險。 近日,《做工的人》一書所引發的…
編譯/陳慧敏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和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有許多共同點,兩個人都寫藝術和文學評論,都關心公共議題,他們分別寫下了《觀看的方式》和《論攝影》,成為視覺藝術和攝影領域重要的批判性理論,兩人同時也創作小說和短篇故事,伯格寫過劇本,桑塔格拍過電影。 伯格於今…
資訊的時代,偏見追逐偏見、仇恨堆疊仇恨,比起以往任何時候,此刻我們彷彿更有必要提醒自己,評論寫作的一般性原則。 01. 無論褒、貶,好的評論不會僅僅流於個人的情緒宣洩,或好惡表述。 02. 好的評論就事論事,絕不作人身攻擊,也不作無謂的牽連,傷及無辜。 03. 最惡劣的評論寫作,是以偏狹的心胸挾怨報…
編譯/陳慧敏 這是書評更好的時代,還是沉淪的時代?鄉民人人有權發言,眾聲喧嘩,而文學媒體失卻陣地,被排擠到版面邊緣。為了讓好書評擴大影響力,文學網路媒體 Literary Hub 推出Book Marks 專頁,匯整近 80 個書評來源,並且把書評化為分數,要打造出版業的「爛蕃茄獎」。 《赫芬頓郵報…
文/犁客 「以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為例,電視辯論和新聞還有很大的比例鎖定在大家其實沒那麼在意的議題上,比如九二共識;」伊格言說,「現在總統大選第一次辯論剛剛結束,大家覺得納悶,為何媒體提問的四題中竟有三題涉及九二共識。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比例,顯見媒體報導的內容與大眾,尤其是年輕人,已經完全脫節了,但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