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語首席故事教練 許榮哲 關於毛姆,有個小故事。 某天,報紙上出現了一則「徵婚啟事」,上面寫著: 「本人年輕有為,身強體壯,無不良嗜好,財產數千萬,豪宅十幾棟,誠心誠意徵求像毛姆小說筆下的女主角一樣的女孩,希望能在以結婚為前提的條件之下交往。」 這其實是一則「掛羊頭賣狗肉」的廣告。 當年毛姆的小…
文/犁客 從前有支廣告裡出現這個金句:「我是當了爸爸以後,才開始學習當爸爸的」,聽過的都覺得很有道理──一個人沒當爸爸(或媽媽)之前當然不會有當爸爸(或媽媽)的經驗,就算有心預習也沒法子實際操作,得真擔負起這任務了才算開始學習。 從某個角度來說,這金句其實是廢話。你可以把「爸爸」換成其他詞,句子都說…
有些漫畫可能畫得不怎麼樣,但改編成動畫之後紅到令人不知如何是好,有些小說明明好看得不得了,但改編成影視之後怎麼看就怎麼尷尬──這有些當然是原著鐵桿粉絲的主觀感受,但有些並不是這麼個人好惡的東西,一個故事在改編成不同表現形式之後,的確可能變得更好看或者更糟糕? 為什麼咧?或者我們這麼問:就算不能變更好…
文/Neil Hoyn,譯/蕭美惠 一百萬人走進一家矽谷酒吧。 沒有人購買任何東西。 酒吧卻宣布大獲成功。 這是一個變成老笑話的虛構故事。 不過,這家有抱負的獨角獸公司可不一樣,他們擁有各種合適的拼圖。他們的客戶,平均而言,終身會花費550美元,但公司卻只花僅僅一小部分便能獲取客戶,約4美元左右。接…
文/三明治先生 大學的時候常看中華職棒,當時正值「黑米」與「黑象」事件發生之後,進場人數與球隊收入都處於低檔,各隊因此在球衣上加入了不少的大片廣告,被球迷稱為乞丐補丁,對當時球迷來說,反對的聲音大致分為兩派:沒有美感,與球衣上不該放廣告。 球衣上真的不該放廣告嗎?想想當時的背景,興農牛、兄弟象都是小…
文/葉明桂 當我們無意找到了一個成功的廣告按鈕,千萬不要移動。因為繼續這個廣告活動將會讓你的收銀機繼續響不停。 一個好作品,往往來自開始。 全聯福利中心的第一次工作簡報是由全聯董事長林敏雄親自說明,地點是在他建設公司的辦公室,而不是在全聯的會議室,而且就是董事長一個人與我和另外兩位奧美夥伴,一位是唐…
文/葉明桂 巴黎塞納河畔到底有沒有一間「左岸咖啡館」?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消費者相信真的有。 左岸咖啡館的故事,從一個告示牌開始。 台南統一公司會議室的門上設計一個玻璃框,方便會議室外的人透過小黑板字幕的掛牌,通知正在開會的人「有人外找」。 這天,我看見門上掛出「奧美葉協理外找」的字樣,從統一會議室…
文/王宏偉 愉悅修辭法:製造愉悅感,讓顧客不自覺買單 很多超級品牌都是製造愉悅感的高手,我們看看麥當勞是如何用愉悅感繞過我們的大腦防線,讓我們喜歡上麥當勞的。 麥當勞的「我就喜歡(I’m lovin’ it)」這句廣告語,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 自2003年,這句廣告語就迅速被…
只要讓劇毒芋螺咬一口,就有機會恢復健康(但可能會死),你敢不敢?如果你的妻子擁有魔力,可以讀取任何觸碰到的生物的記憶,你敢跟她牽手嗎?如此腦洞大開的故事,不是只有賣設定,而是讓你看見真實的人性! 本集的《閱讀夏LaLa》,夏宇童、陳夏民陪你一起討論這些故事,深刻討論人性,你將發現:無知可能也是一種幸…
事實上,與日俱增的千禧世代與Z世代,對職場要求有增無減,也日益嚴苛。他們對職能學習與發展具有高度期待,渴望資訊透明,擁有更大的工作彈性。比起其他世代,他們追捧職場自由文化,期望工作項目自主、行動進度自理。無論上班時間或辦公地點都能來去自如,滿足個人需求。除此之外,全球化帶來的瘟疫,經由先進科技的推波助瀾,顛覆職場一切。 諸如年輕世代趨之若鶩的WFH居家上班模式、不必飛行出差的線上會議、行動載具的即時溝通、方興未艾的零接觸經濟等,正四處竄行。始料未及的疫情,不僅提速各行各業的數位轉型, 也為上班族經年累月苦惱的「工作與生活平衡」找到一帖解方。回到現實面,現代企業如何打造新世代嚮往的職場 文化?如何注入自由自主的工作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