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自己學了什麼,是效力強大的學習方式

文/烏瑞克.鮑澤;譯/張海龍 讓我們更仔細檢視一種必須費很大力氣的提升方式,專家稱之為「提取練習」。 班奈特.史瓦茲是美國頂尖的記憶專家,我到他位於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的辦公室拜訪他時,他正站在辦公桌旁。柔和的陽光灑滿整個房間,透過寬大的窗戶可以看見外面那個棕櫚樹成蔭的方形庭院。 穿著短袖襯衫和寬鬆長褲…

上班族使用的計算九成以上都是小學數學的程度?

文/李國偉(作者為本書譯者,曾任中研院數學所所長) 小學數學為什麼重要?因為它最有用。「用」的意義有多種層次,暫且不討論數學可用來訓練邏輯推理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檢視一下職場上是如何有用。 2016年美國東北大學社會學教授韓德爾發表論文〈人們上班時做什麼?〉。調查顯示幾乎所有人在工作中都需要用一些基…

你不在時,我和自己在一起

文/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 你不在時, 我和自己在一起。 我們談話 如此容易在一切方面 達成共識。 ● 你不在時 我和你 談話, 你在時 我和自己。 ● 從我的孤獨 我尋求分享更大 份額的你。 ● 你不在時, 白天和黑夜 是分秒不差二十四小時。 你在時, 有時少些 有時多些。 ● 快遞 給我送來 一封…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如何陪伴他們而不再彼此傷害?

文╱葛瑞絲.雷堡、芭芭拉.肯恩;譯╱劉慧玉 一個嫌東嫌西的父母讓人很難招架,你會本能地想自衛或反擊,這麼一來,父母的攻擊力道加強,你也不假辭色地還擊,於是開啟了一場沒有贏家的戰事,彼此只有更加氣惱與受傷。 別對父母以牙還牙,那沒有效果。改採非抵禦、非批判策略來回應。下次當媽媽罵你,深呼吸,讓那些刻薄…

【讀者舉手】人之所以為人的特點是什麼?──《困在大腦裡的人》

文/Big Fish,采實文化授權轉載 不知大家是否想過,人之所以為人的特點是什麼?或許你會說,因為我們有思想,可以自主行為,對自己的行為是有「意識」的。那麼腦部受傷的人無法自主行為,是否就代表他們沒有意識呢?嬰兒也無法自主行為,狀態與這些人類似,是否也沒有意識?「意識」聽起來很抽象,具體來說又是什…

【讀者舉手】小說的偉大之一在於:你從來沒對人說過的,故事卻懂了

文/光吉原載於「分享書」,經作者同意轉載 很久沒看到讓人頭皮發麻甚至要掉淚的小說了。理查.葉慈的《十一種孤獨》封面文案寫著:「那麼認真,只是想要了解。但,還是錯過了。」幸好我沒有錯過理查葉慈。 孤獨是一種非常講究狀態的情緒。不一定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才會出現,有時候人越多就越能明確地感覺到這種情緒的撕…

【陳培瑜睡醒活在繪本裡】聽聞故事、見怪不怪、行動實踐的繪本親子共讀

兩個孩子每天都會從學校帶回來許多小故事,偶爾是同學之間的紛爭,有時候是老師說的一些話。其中會讓他們開心的說個不停則是不在校園日常生活軌道上的活動,像是校外教學。雖然如此,孩子們都知道日覆一日的生活才是多數的生活樣態。 就像《12個人一天的生活》這本書的這一天,是依著每個人的工作和生命階段,各自精彩的…

【用耳朵讀心的技巧】聽見、聽懂,才能說對話

整理.撰文/黃亞琪 有一次美國知名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受邀到一所大學演講。回家後,老婆就問他:「講得如何啊?」 馬克吐溫頓了頓,一臉正經的問:「妳問的是哪一個版本?」 老婆被這個反應搞得滿頭霧水:「還能有什麼版本?」 馬克吐溫這才緩緩地說:「有我腦中的版本、我嘴巴說出去的版本、和台…

楊照 × 詹宏志:你以為你懂得獨處與閱讀,其實並不!

文/何宛芳 身處於資訊雜亂紛呈網路時代的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閱讀?時刻連網的環境裡,到底孤獨又離我們有多遠?同是文化人與資深讀者的詹宏志與楊照認為,或許,我們該從重新定義「閱讀」與「獨處」開始,思考這兩個問題。 忽然間,我那些曾經愛閱讀的朋友彷彿都不再閱讀,而且毫無歉疚。 新經典文化、誠品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