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思書軒】美國人太習慣吃止痛藥,藥不重一點他們沒感覺?

2008年,還在美國念博士班的中秋節,我和一群台灣留學生應景地千里共嬋娟的同時,在宿舍區一家烤肉萬家香。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後,半夜騎單車到實驗室準備第二天的實驗。我興奮著加足腳力騎著新買的腳踏車,突然在校園的圓環發現另一名騎士,就急剎了車,結果新車的剎車實在表現太優秀了,車瞬間停下,我就遵循著牛頓第…

【GENE思書軒】為什麼一收到通知,你就該快快更新系統或軟體?

有時會覺得接到詐騙集團電話好像已經是一種日常。我有次用髒話回應了一家詐騙集團,他們居然偽裝我的手機號碼打電話到我手機,說要用我的手機號碼去詐騙,讓我照三餐被檢警調傳喚調查,然後瘋狂騷擾我一整晚⋯⋯ 這些該死的詐騙集團利用攻擊企業或政府的資料庫系統非法獲取個人資訊,可能涉及多種攻擊方法,包括資料庫系統…

當王子愛上王子,如何才能寫下幸福結局?

文/凱西.麥奎斯頓;譯/曾倚華 在白宮的屋頂步道上,緊貼著日光室的牆角處有一塊鬆動的嵌板。如果施力正確,那塊嵌板可以稍微掀起來,露出底下也許是用鑰匙尖端、也許是用從西廂房偷來的拆信刀刻下的文字。 即使參照歷任第一家庭──那群任性妄為的八卦製造機──的祕史,也沒辦法肯定這句話是誰刻的。唯一能確定的是,…

紐約時報記者揭發哈維.溫斯坦惡行,從第一通電話開始

文/茱蒂.坎特、梅根.圖伊;譯/游淑峰 《紐約時報》對哈維.溫斯坦的調查工作,是從一個最有希望的,但卻連接電話都不願意的消息來源開始。 「事情是這樣的,我已經好幾次被你們家的報紙不堪對待,而且我相信問題根源是性別歧視,」[1] 演員蘿絲.麥高恩(Rose McGowan)於二○一七年五月十一日這麼寫…

「王家衛口述、鍾曉陽記錄整理改寫的那本書⋯⋯」──專訪1月店葉美瑤

筆答/葉美瑤 從文學性格強烈的法蘭岑到「龐克教母」佩蒂.史密斯,從激情四射的「謎情柯洛斯」系列到溫暖人心的「深夜食堂」,「新經典文化」出版的樣貌多變,而這與經手過村上春樹及丹.布朗的總編輯葉美瑤有關。 趁著邀請葉美瑤擔任店長的機會,我們請她談了自己的閱讀與選書,以及短期內最想完成(但完全不確定什麼時…

它之所以重要,因為它該是真的;它之所以吸引人,因為它其實是假的

文/臥斧 ※原刊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假新聞」一詞,簡單理解是「以新聞報導形式呈現、經由新聞發布管道發表,但並不為真的內容」。不同於因為某種失誤──資訊提供者講錯了、資訊記錄者誤解了、排版人員漏撿了一個鉛字──而產生謬誤的「錯誤新聞」,「假新聞」的重點在於發布者要利用「新聞」這個理應…

「為什麼要開出版社?」「因為不想害別人賠錢XD」──專訪早安財經發行人沈雲驄

文/犁客 「早安財經」四個字開宗明義宣告:這是一家以趨勢、經濟、商管及理財相關作品為出版重點的出版社,而多年以來,早安財經的確也將許多重要的商業著作引介到國內市場。 不過,熟悉早安財經出版品的讀者,大多也不難發現:早安財經的選書與其他商管書籍出版社相較,明顯有自己的獨門品味:易讀但立論扎實,焦點準確…

【讀者舉手】受害人理當獲得賠償,但為什麼必須從此噤聲?

文/陳紫吟 《紐約時報》記者茱蒂(Jodi Kantor)和梅根(Megan Twohey)於2017年揭發前好萊塢知名製作人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性犯罪惡行,調查期間,她們努力爭取案件中受害女性的信任,同時也努力在「探究與揭露事實」和「避免造成受害人二度傷害」間求取平衡。在此…

這個社會經常暗示女孩:妳要當一個渺小的人

文/瑞秋.霍利斯;譯/謝慶萱、童貴珊 我曾參加一場研討會,會中有個類似生命導師的講員,他時而引導你進入靜思冥想的狀態,時而疾呼要你相信自己。我熱愛當時的每分每秒。 我向來樂於自我分析與解構,喜歡追求自我成長,一心想發揮潛能,活出更好的自己。因此,我竭盡所能地把握各種資源,尋找各種充實自己的管道。我認…

用虛構小說切入當下時事,挑戰觀看新聞的另一種方式

編譯/Waiting 一個名為《現代紀事錄》(The Chronicles of Now)網站,於2020年3月初開始運營,網站的主要經營者,是曾在《君子雜誌》(Esquire)擔任編輯超過十年的泰勒.卡伯特(Tyler Cabot)。 卡伯特表示,《現代紀事錄》是一個邀請不同作家,針對各種時事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