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有效的公開道歉,首先要確認自己的過失造成的傷害

文/亞倫.拉扎爾;譯/林凱雄、葉織茵 道歉要能發生效用,最重要的就是有人認錯。顯然沒有這基礎的一步,我們甚至無法展開整個道歉的過程。雖然這說法看來是不證自明,我們仍不能假設認錯是件簡單的事。為什麼承認自己的錯誤會是很大的挑戰,可以分成四個部分來看: 一、要正確地辨別是誰該對他人的不滿負起責任,這些人…

【布克新聞】S3EP42:台語人有電影夢──《台語片的魔力》

什麼時候我們才意識到電影裏面出現的語言、各個角色使用的語言,都不是理所當然的。 在台灣的電影環境中,曾經有這樣的年代,在電影中說台語是「主流商業」的作法,即使這部電影講的是「抗日諜報」的故事。 為什麼台語片要說台語?因為台語曾經是台灣的通用語言,說台語的電影市場就是比較大。所以台語片不只氣氛苦情題材…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2022 年度百大暢銷榜、閱讀榜,《原子習慣》四度拿下暢銷第一,勵志成長大躍進!

Readmoo 讀墨電子書今(12/2)公布 2022 年度百大暢銷榜、閱讀榜。《原子習慣》第四度登上暢銷榜首,持續創造紀錄;暢銷前十名除了有《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阿共打來怎麼辦》《前男友的遺書》《人生4千個禮拜》等從上半年榜延續至今的長銷書之外,亮眼新秀《有種英文模仿術, 一旦學過英文馬上用出來…

勒瑰恩:假定大家都能讀懂你的言外之意,是幼稚的想法

文/娥蘇拉.勒瑰恩;譯/齊若蘭 許多人都對小學二年級老師的教誨深信不疑 ── 「比利,你不應該說『It’s me』,要說『It’s I』。」面對堅持「Hopefully」是錯誤用法的文法霸凌,許多人都膽怯退縮了。但願有人持續抗議。 道德和文法息息相關。人類仰賴文字指點迷津。蘇…

【經典也青春】「爭議的」李仙得究竟是何許人也?——陳榮彬談《李仙得台灣紀行》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去年有一部轟動台灣的公視劇集《斯卡羅》,是根據陳耀昌先生的歷史小說《傀儡花》改編而成。其中有一個重要的角色李仙得特別引起關注,是讀台灣史的人無法略過的一號人物。 要理解李仙得是誰,除了部分歷史小說以主角、配角,或事件背景,以及非虛構作品,讓人窺得其多面的…

愛沙尼亞國內的俄羅斯人拒學愛語:是我們解放了你們

文/法蘭西斯.塔朋;譯/賴堯暉 瑪玉和我在塔林的一間中古餐廳用餐,她教了我一點基本的愛沙尼亞語。他們的語言沒有性,因為就像英語沒有文法上的性別,所以桌子不是雌性,車也不是雄性。他們也沒有未來,或是應該說沒有未來式。當他們要表達未來將發生的事,愛沙尼亞人會用現在式,再指明這件事會發生的時間。例如他們不…

我最喜歡的立陶宛字是「謝謝」,只要假裝打噴嚏就行了

文/法蘭西斯.塔朋;譯/賴堯暉 若不是一些走私犯,立陶宛語今日可能已不會存在。為了壓制一場起義,俄羅斯帝國在一八六四年設立媒體禁令(spaudos draudimas),禁止所有立陶宛文書籍用拉丁字母印刷(但可以用西里爾字母),學生不准對彼此說立陶宛語,俄羅斯政府全面實施搜查和監聽,強制執行此禁令。…

【經典也青春】理解卡繆創作至關重要的一把鑰匙──林盈志談卡繆的《誤會》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在絕大多數的文學作品中,很少直面處理「正直」這個主題。 一般而言,正因為有語言、文字、肢體動作上的誤解,甚至無聲的留白造成的模糊和隱晦,反而推動了小說作品中故事情節的高潮起伏。 尤有甚者,作者在人物上塑造其個性為「正直、誠實」時,通常帶來相反的負面下場,…

不斷演化的活語言、不漏接任何一個人的包容力!

文/林步昇 四年多前,編輯來信詢問我是否有空檔與意願接下本書的翻譯工作,內心其實多有掙扎。一方面,雖然不敢說自己深諳英文語法,但這些年來,無論是教學或翻譯工作都得跟語法「交手」,也算是累積了些許心得,相信藉由細讀這位《紐約客》雜誌(New Yorker)資深編輯的回憶錄,可以獲得不同的刺激與啟發;但…

【布克新聞】S3EP18:我手寫我口的百年追求──《台語現代小說選》

文學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通常只注意到文學的內容,也就是文學的表現手法、故事與意義,而甚少關注文學作品所使用的語言。 最近可能很多讀者注意到,用台語書寫的小說越來越多。這大幅度提醒我們,用華語書寫不是在這塊土地上的唯一選項。我們還可以用台語、客語、原住民語、閩東語⋯⋯ 在師大台文系呂美親老師的新…